青岛市无公害青椒生产技术规程

   

依据青岛地区的实际,从无公害青椒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五个方面,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军强、纪国才、兰孝帮。

 

 

无公害青椒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青椒生产技术规程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市无公害春青椒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16715.31999  瓜菜作物种子  茄果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产地环境

应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前茬不宜是茄科作物,并符合NY 5010的规定。

4 生产管理技术

4.1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丰产、适应性广、商品性好、耐贮运的品种。

4.2 种子质量 

符合GB 16715.32级以上要求。

4.3 播种量 

按每667m2定植3500株计算,每亩用种50 g70g

4.4 栽培季节

春种 11月~1月播种育苗,2月~3月定植;秋种 6月下旬~7月上旬播种育苗,7月下旬~8月定植;冬种 8月下旬~9月上旬播种育苗, 9月~10月定植。

4.5 育苗

4.5.1 播种前的准备

4.5.1.1 育苗设施 

根据育苗季节、气候条件的不同选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阳畦等育苗设施,有条件的可采用穴盘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并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创造适合秧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4.5.1.2 营养土

选用无病虫源的田土,腐熟厩肥,按73配制,每m3营养土中加入过磷酸钙1kg,硫酸钾0.25kg,尿素0.25kg,将配制好的营养土均匀铺于播种床内,厚度 10cm 

4.5.1.3 播种床                                   

按照种植计划准备足够的播种床。每667㎡栽培面积需准备播种床8㎡~10㎡。

4.5.1.4 床土消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混合后,按每㎡用药10g与过筛细土混合成药土,播种时一半铺在苗床上,另一半用以覆盖种子。

4.5.2 种子处理

4.5.2.1 消毒

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0%的磷酸三钠浸泡25min35min或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 min,然后用清水冲洗3次~4次,放于20℃~30的温水中浸种8h10h

4.5.2.2 催芽 

将消毒浸种后的种子置于25℃~30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翻动种子4次~5次,并用清水搓洗1次,6d7d露白即可播种。

4.5.3 播种

将播种床上的营养土整平浇足底水,水渗下后将催出芽的种子均匀撒在床面上,覆药土1cm左右。

4.5.4 苗期管理

4.5.4.1 温度 

冬春育苗靠塑料小拱棚或塑料大棚进行保温,夏季育苗用遮阳网或水帘来通风降温。

4.5.4.2 光照 

冬春育苗应通过人工补光增加光照时间。

4.5.4.3 水分 

视苗床干湿情况适当浇水。结合防病喷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次~2次。

4.5.4.4 分苗或间苗 

幼苗在21心到31心期,分苗至营养钵中,每钵1株,分苗前1天,浇足起苗水,不分苗的要在幼苗41心时进行间苗,使苗距达到3cm

4.5.4.5 分苗后管理 

分苗后1周内应进行缓苗,地温保持在18℃~20,白天气温25℃~30,夜间18℃~20。新叶发出后,逐步加大通风降温,白天气温25℃~28,夜间15℃~18,最低不应低于15。分苗后到新根长出前不浇水。生长过程中,如果睛天上午11时至下午2时叶片出现萎蔫,要适当浇水。苗期追肥2次~3次,每隔7d10d一次,以淋施三元复合肥为主,浓度为0.5%以下。

4.5.4.6 炼苗

早春栽培时,定植前7d10d进行低温炼苗,白天温度可降至20左右,夜间降至10℃~12

4.5.4.7 壮苗指标 

植株健壮,苗子具有12片左右展开叶,株高20cm,茎粗0.4cm,节间短,叶深绿,无病虫害,植株顶端已显花蕾。

4.6 定植

4.6.1 整地施基肥

耕地前每667m2施圈粪5000kg,或腐熟鸡粪10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30kg。施用的肥料品种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4.6.2 定植方法及密度

种植规格为1.3m左右包沟,畦高25 cm,每畦两行,品字型栽植,畦内行距40cm,株距30 cm40cm,每667㎡定植密度3000株~4000株。

4.7 田间管理

4.7.1 肥水管理 

定植成活后,约4d5d进行追肥,前期用0.4%的左右的尿素淋施,座果前应控制灌水,浅中耕,并在根际培土,防止植株后期倒伏,坐果后特别是大量结果时,加强肥水管理,保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在缓苗后每667㎡追施尿素10kg,过磷酸钙10kg,结果初期可追施腐熟饼肥50kg。之后每采收两次,追肥一次,每667㎡追施三元复合肥10kg15kg

4.7.2 整枝

摘除 门椒以下长出的侧枝,到后期要摘除下部老叶,提高通风效果。

5 病虫害防治

5.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猝倒病、立枯病、病毒病、炭疽病、灰霉病、疮痂病、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主要虫害为烟青虫、棉铃虫、蚜虫、白蜘蛛、茶黄螨、蓟马。

5.2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5.3 农业防治 

5.3.1 选用抗()病优良品种,使用健壮的不带病毒、病菌、虫卵的种苗。

5.3.2 合理品种布局,实行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5.3.3 起垄种植,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间管理,降低病虫源数量。

5.3.4 发病初期及时消除病株、病叶、病果,并携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5.4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黄板()以及性诱剂诱杀害虫,采用防虫网或银灰膜避虫。

5.5 生物防治

5.5.1 天敌 

释放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虫等。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农药。

5.5.2 生物药剂

采用病毒、线虫等防治害虫及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和生物源农药如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5.6 化学防治 

5.6.1 农药使用原则

应对症下药,适期用药,更换使用不同的适用药剂,运用适当浓度与药量,合理混配药剂,并确保农药施用的安全间隔期。农药使用应符合GB 4285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5.6.2 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

5.6.3 猝倒病

可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

5.6.4 立枯病 

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1500倍液。若猝倒病、立枯病并发,可喷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粉剂800倍液。

5.6.5 病毒病

     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2%好普水剂 600倍喷雾,隔10d左右1次,连续防治3次~4次。

5.6.6 炭疽病 

30%琥胶肥酸铜(DT400倍~500倍液,或50%叶斑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500倍液,或50%施保功粉剂15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2次~3次。

5.6.7 灰霉病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隔7d左右喷一次,连喷2次~3次。

5.6.8 疮痂病 

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防治2次~3次。

5.6.9 疫病 

发病初期喷洒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2次~3次,病害严重时需隔5d7d喷一次,连续2次~3次。

5.6.10 早疫病 

在发病初期,每667m2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6g144g有效成份,或250g/L嘧菌酯悬浮剂3.75g5g有效成份,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500倍液喷雾,每隔7d10d1次,连续喷2次~3次。

5.6.11 枯萎病

可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2.5%适乐时悬浮剂500倍液灌根,每穴灌药液0.5L,视病情连灌2次~3次。

5.6.12 青枯病

发病初期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或11100波尔多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与灌根相结合加以防治。

5.6.13 棉铃虫、蚜虫 

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000倍液,或20%的氰戊菊酯乳油3300倍~5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40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

5.6.14 白蜘蛛、茶黄螨

可用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1.8%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喷雾。

5.6.15 烟青虫 

可用5%美除乳油1500倍液, 40.7%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2.5%菜喜胶悬剂1000倍液、交替使用,在下午至傍晚喷药。

5.6.16 蓟马

0.3%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或20%的氰戊菊酯乳油3300倍~5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4000倍液喷雾。

6 采收

当果实已充分长大,果肉厚,坚实,有光泽时可采收。植株下部的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以免影响上部的果实的生长。采收时要细致,不要损伤枝叶。

7 生产档案

7.1 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

7.2 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