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前 言
根据青岛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产地环境、主要生育指标、土壤条件、栽培技术(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规程由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起草。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曲善珊、李松坚、刘岩一、王溯、孔高原、李海珍。
本规程规定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优质高产生产的产地环境、主要生育指标、土壤条件、栽培技术(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青岛地区小麦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71 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17420 微量元素叶面肥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 5332的规定。
4.1 群体结构指标
大穗型品种,每
4.2 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
4.2.1 产量指标
适用于每
4.2.2 产量构成指标
大穗型品种,每
5 土壤条件
要求土层深厚,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0%;碱解氮≥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钾≥90mg/kg,有效硫≥20mg/kg。
6.1 小麦栽培技术
6.1.1 播前准备
6.1.1.1 品种
6.1.1.1.1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试验、示范,适应当地生产条件,高产、稳产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6.1.1.1.2 种子处理
用专用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2%戊唑醇(立克锈)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或25克/升咯菌腈按种子量0.15~0.2%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包衣质量符合GB 15671的规定;农药质量符合GB 4285的规定。
6.1.1.2 施肥
6.1.1.2.1 施肥原则
有机肥与无机肥、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在氮肥和钾肥的运筹上,应注意前肥后移。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6.1.1.2.2 施肥数量
每
6.1.1.2.3 施肥方法
将全部的有机肥、磷肥、锌肥、硼肥,30%~50%的氮肥,50%的钾肥作底肥;50%~70%的氮肥和50%的钾肥在来年小麦拔节期追施。硫素采用硫酸铵,或硫酸钾,或过磷酸钙等形态肥料施用。
6.1.1.2.4 秸秆还田
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残茬高度≦
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时不需要浇水,玉米秸秆翻压后,用镇压器多压几遍。
6.1.1.3 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每
6.1.1.4 整地作畦
及时倒茬整地,因地制宜确定深耕、深松或旋耕,耕翻后及时耙耢镇压,达到上松下实,地面平整。耕深
提倡大畦小背,畦宽
6.1.2 播种
6.1.2.1 播种期
最佳播期为
6.1.2.2 播种量
要按照亩基本苗、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最佳播期内,中穗型品种每
6.1.2.3 播种方式
用小麦精播机、半精播机、宽幅精播机等机械播种,平均行距
6.1.2.4 播后镇压
小麦播种机要带镇压装置随种随压,播种后再用镇压器镇压。没有浇水造墒的秸秆还田地块,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划锄。
6.1.3 田间管理
6.1.3.1 冬前管理
6.1.3.1.1 查苗补苗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6.1.3.1.2 划锄、镇压
遇雨或浇水后,及时划锄保墒;旺长苗麦田要适当踩压或镇压。
6.1.3.1.3 防除杂草
11月上旬,日平均温度在
6.1.3.1.4 防治地下害虫
每
6.1.3.1.5 浇冬水
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以下时,于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6.1.3.2 春季管理
6.1.3.2.1 划锄镇压
小麦返青后及早进行划锄镇压,增温保墒。
6.1.3.2.2 防除杂草
冬前没防除杂草或春季杂草较多的麦田,于小麦返青期,日平均温度在
6.1.3.2.3 化控防倒
对旺长麦田或株高偏高品种,于起身期叶面喷洒壮丰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
6.1.3.2.4 追肥浇水
拔节前后追肥浇水。每
6.1.3.2.5 病虫害防治
纹枯病防治:当病株率达到10%~15%时,每
麦蜘蛛防治:结合浇水振动麦秆,降低虫口密度;当虫口密度达到米单行600头时,用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
6.1.3.3 后期管理
6.1.3.3.1 浇水
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浇水。
6.1.3.3.2 病虫害防治
赤霉病防治:开花期遇阴雨,每
白粉病防治:当病叶率10%时,每667m2用40%戊唑双可湿性粉剂3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兑水
麦蚜防治:抽穗至灌浆期,当百穗蚜量达到500头时,每
麦蜘蛛防治:当虫口密度达到米单行600头时,每
6.1.3.3.3 叶面喷肥
小麦开花至灌浆期叶面喷施1%~2%的尿素溶液和2%~4%的过磷酸钙溶液,或0.5%~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等叶面肥
为减少田间作业次数,提高效率,叶面肥可和杀菌剂、杀虫剂混合喷施。每
6.1.4 收获
6.1.4.1 收获时期
蜡熟末期及时收获。蜡熟末期的长相为小麦茎秆全部变黄,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
6.1.4.2 秸秆还田
用联合收割机,或小型收割机收割,留茬高度≦
6.2 玉米栽培技术
6.2.1 播前准备
6.2.1.1 品种
6.2.1.1.1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试验示范,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高产、优质、抗虫、抗病、抗逆性强的紧凑型、中晚熟杂交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6.2.1.1.2 种子处理
用5.4%吡•戊,或7.5%丁硫•戊唑醇玉米种衣剂包衣,控制苗期灰飞虱、蚜虫、粗缩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等;用40%的甲基异柳磷等药剂按种子量0.2%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兼治灰飞虱、蚜虫等。包衣质量符合GB 15671的规定;农药质量符合GB 4285的规定。
6.2.1.2 施肥
6.2.1.2.1 施肥原则
施肥以追施化肥为主。要求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在玉米拔节前用完,可作基肥、种肥或苗肥;氮肥分期施用,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6.2.1.2.2 施肥量
每
6.2.1.2.3 施肥方法
条施或穴施。在距玉米植株
6.2.2 播种
6.2.2.1 播种期
小麦收获后及时抢茬播种,最好在
6.2.2.2 播种量
每
6.2.2.3 播种方式
机械条播或精播,采用等行距播种,行距为
6.2.2.4 施用种肥
将氮肥总量的30%~40%和全部磷、钾、硫、锌肥作种肥,种、肥分开。种肥选用颗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施用玉米缓/控释肥,可一次性全部施入。
6.2.2.5 足墒播种
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左右,可视降水情况借墒播种,或播种后及时浇水,确保出苗整齐。
6.2.2.6 种植密度
紧凑大穗型品种3500株~4000株/
6.2.2.7 化学除草
播后芽前,每
6.2.3 田间管理
6.2.3.1 苗期管理
玉米播种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苗期一般经历25d左右。
6.2.3.1.1 间苗、定苗
条播玉米田要间苗和定苗,依据品种特性留足亩株数。
6.2.3.1.2 中耕松土、灭草
及时中耕松土,耕深
6.2.3.1.3 追肥
没施种肥或种肥不足时,应在拔节期补施提苗肥。
6.2.3.1.4 防涝
苗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5%,墒情不足时应浇水;遇涝应及时挖沟排水,避免出现芽涝。
6.2.3.1.5 防治病虫害
主要防治二代黏虫、玉米螟、红蜘蛛、蓟马等。玉米螟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
6.2.3.2 穗期管理
玉米拔节至抽雄这一阶段为穗期。穗期一般经历35d左右。
6.2.3.2.1 中耕培土
穗期一般中耕1~2次。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应深中耕;小喇叭口期以后,中耕宜浅,保根蓄墒。
6.2.3.2.2 施肥
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叶展开)追施氮肥,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50%左右。
6.2.3.2.3 灌溉
要灌好两水,第一水在大喇叭口前后,第二水在抽雄前后。当0~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要及时灌溉。多雨年份注意排除积水。
6.2.3.2.4 防治病虫害
穗期主要防治叶斑病、茎腐病及玉米螟等。叶斑病可用50%的多菌灵等药剂500~800倍液,或用45%代森铵200-400倍液,喷雾防治。茎腐病可用10%双效灵200倍液,在拔节期及抽雄前后各喷1次。玉米穗虫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滴灌果穗防治。
6.2.3.3 花粒期管理
玉米抽雄到完熟阶段为花粒期。花粒期一般45d左右。
6.2.3.3.1 补施攻粒肥
对灌浆期表现缺肥的地块,可通过追施或叶面喷肥的方法,补施攻粒肥。以速效氮肥为主,追肥量约占总施肥量的10%左右。
6.2.3.3.2 及时浇水与排涝
玉米灌浆期,当0~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要及时灌溉;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涝。
6.2.3.3.3 辅助授粉
高产田地块,可在盛花期人工辅助授粉。
6.2.4 适时收获
提倡玉米晚收,要求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一般10月上旬收获。收获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