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培育品牌 百余农业品牌助推青岛新农村建设

规模培育品牌 百余农业品牌助推青岛新农

 

村建设

 

 

 

 

 

 

 

  青岛名牌多,工业如此,农业该如何?当然还是走品牌之路,青岛人说。所以进入本世纪起,走在品牌立市之路上的青岛人为现代农业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品牌战略。近年来,该市培育出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佳乐花生等一批以地方名优特色产品为主导的知名农业品牌

 

。短短几年间,这个城市的著名农业品牌就发展到128个,其中国家级名牌13个,省级名牌17个。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作用

  规模化培育品牌

  青岛的腹地胶东的水土里,出产优质花生、苹果、蔬菜及海产品。好水土是好产品的前提条件,但好水土并不意味着农产品有好品牌,好品牌是创出来的,而要创品牌就要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谁来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是主体。

  为此,该市千方百计为农业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出台扶持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专门制定《青岛市农产品名牌评价管理办法》,规范农产品名牌评价管理工作。2005年又明确提出,争创国家和省级农产品名牌,对获得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参照《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的通知》规定给予奖励。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今年年初,青岛市政府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重点,并围绕加强对农业品牌培育工作的领导、培育品牌发展载体、制定落实培育计划、加强名牌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强化品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目前青岛市95%以上的农产品品牌产生于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莱西市素有花生之乡美誉,近几年,该市依托东生集团、佳乐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技术、人才、资金及规模经营优势,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在全市发展40多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基地。目前,TOPSUN牌、佳乐牌、宝泉牌花生及其制品出口量达到20多万吨,占全省出口量的50%

  在起点上就与国际标准接轨

  标准化做强品牌

  优良的品质是农产品品牌的生命线,可是优良的标准是什么?青岛市委、市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让农民和农业企业理解了:优良不是自己说的,是有国际标准的。不仅产品要达到国际标准,种植也要按国际标准操作;不仅种植要按国际标准做,加工包装也要按国际标准进行;不仅产销过程与国际标准接轨,营销过程也按国际通行的原则进行。强烈的标准意识很快在干部群众中建立起来,市委、市政府又适时出台各种政策,引导农业标准化生产与营销,使该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

  为做强胶州大白菜这一传统品牌,胶州市专门成立了胶州大白菜协会,注册了胶州大白菜省标,按国际市场要求建立了20多处专门的种植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基地用肥全部采用农家肥、豆饼,杀虫尽量采用物理方法而不用农药,确保了药残不超标。基地出产的每颗大白菜都有编码,并加贴胶州大白菜标签,消费者可根据编码查询真伪。标准化种植与经营,让胶州大白菜这一老品牌焕发了新的活力,重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良好信誉。

  与此同时,青岛着力推进农产品认证,以强化品牌竞争力。目前,该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5处,无公害农产品127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54个,有机食品认证33个。实施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质量认证,让青岛的名牌农产品销路大开,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胶南市悬泉碧兰悬泉春早茶分别荣获第四届、第五届中茶杯金奖。有了这江北第一的名分,悬泉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由原来的卖难变为买难,品牌效应得以彰显。

  用好政策使一个品牌具有长久竞争力

  全过程维护品牌

  如果说建设一个品牌容易,那么使一个品牌具有长久竞争力,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青岛人从多方面做工作,把打造的农业品牌维护好。

  加强农业名牌产品基地建设。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选准具有地方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市政府下大力气促进生产基地建设,将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纳入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实施之中,予以重点支持。

  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把地理标志和农副产品商标列入品牌创建重点。对胶州大白菜等商标注册工作摆到与驰名商标创建同等重要的位置,集中力量做好注册申请后的跟踪服务。同时强化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地理标志意识。

  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2005年青岛市成功地举办了情系三农,绿色消费大型名优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当地农业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扩大青岛农业名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在青岛农经网开辟农业品牌专栏,宣传推介青岛市农业名牌产品和企业。

  品牌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青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进了全市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目前,青岛全市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重点企业240户,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50%以上;全市80%的农产品和70%以上的耕地纳入品牌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农业收入的80%来自于品牌农业。(程启飞 徐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