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莱西市农业局
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一、2012年工作情况
一年来,我们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三品”质量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监管队伍体系建设,认真扎实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目前,全市已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1处,面积52.13万亩。其中35处、39.3万亩基地分别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23个农产品取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1个农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4个产品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8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莱西市被省政府授予“食品安全示范市”,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称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研究制订了《加快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意见》,把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基地建设工作列为各镇(街道)年度重点工作管理考核内容之一,并对取得品牌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单位给予奖励,调动了全市各级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农业局与所有取得“三品”认证的单位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书,并且不定期召开会议,督查落实情况,为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抓好宣传培训,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6期,培训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农民2052人次,印发农业标准化技术资料1万多份。此外,通过在电视台开办专题栏目、专家讲座、典型报道、咨询服务、赶科技大集等方式,大力宣传无公害生产技术知识。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培训,促进了无公害种植技术的推广,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知程度,强化了全社会的农产品安全意识,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多措并举,规范基地建设。
去年以来,我们以各镇(街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为重点,从加强技术指导、规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按照“基地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检测制度化、产品无害化”的标准,对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进行指导和服务,重点加强了对基地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基本上达到了统一技术标准、同一供种、统一用药、统一用肥、统一技术服务的要求。对重点基地统一制作了标志牌,标明了基地简介、技术操作规程和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农药、肥料等,建立了生产基地档案,对生产基地实行全过程有效监控,基地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四)完善质检体系,加强监督检测。
1、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我市先后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在5处蔬菜生产重镇建设了质检站,在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检室。同时,发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自建质量检测站(室)8处,万福集团公司检测中心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农产品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基地、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定期进行产品检测。随着检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加强了基地产品检测,以检测结果指导调整农资使用品种和数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12年全市共抽检各类农产品123批次,共800个样品,配合青岛市检测中心抽检3次,省抽检2次,农业部抽检2次,综合合格率100%。
(五)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012年,我们依托青岛市政府财政支持,先后共有16个“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建立了二维QR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已投入试运行,这将为我市今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六)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
我们紧紧围绕农资打假工作重点,以种子、农药、肥料为目标,集中力量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了农资生产经营秩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570多人次,车辆916台次,检查农资生产厂家及农资经营业户1080余家,查处农资违法案件499起,其中种子案件23起,农药案件424起,肥料案件52起,收缴罚没款51万余元,案件正确率100%,无一申请复议或诉讼。全年抽检农资样品1726个,查获假冒种子0.8吨、农药1.8吨、肥料14.3吨,货值金额40多万元;受理群众投诉案件43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 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