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主要害虫生态防治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北崂茶业有限公司、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瑞德、郝俊杰、王继青、张涛、程星、孙吉禄、位绍文、胡孝林、彭正云、梁泽昊。
本标准规定了茶树主要害虫生态防治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主要害虫(螨)种类及其发生危害特点、防治原则、防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市及周边地区茶园主要害虫的防治。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6530 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
NY/T 5018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安全间隔期preharvest interval
从最后一次施用农药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扫网法 sweep net method
用于调查昆虫数量的一种常规方法。用60目捕虫网在茶蓬面上随机扫10网,每网扫过的茶蓬面积一致,辨认并清点网内虫口数量。
茶小绿叶蝉、绿盲蝽、黑刺粉虱、日本龟蜡蚧、茶二叉蚜、茶小卷叶蛾、茶细蛾、茶褐蓑蛾、茶尺蠖、茶叶瘿螨、茶橙瘿螨等。
见本标准附录A。
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体现可持续治理的植保理念,协调运用综合防治技术,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增加茶园植被,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制害虫的作用,尽量减少农药用量,必须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用药,达到有效、安全、经济和环保的目的。
6.1.1 园地规划与土壤管理
新建茶园,园地选择、规划按NY/T 5018的要求进行;园地整理与施肥按GB/T 26530的要求进行。
6.1.2 茶叶采摘
及时分批采摘,以减少茶小绿叶蝉、茶二叉蚜、害螨等害虫(螨)的发生为害,及时清除被绿盲蝽为害的芽梢。
6.1.3 清洁田园
茶树发芽前,结合春季修剪,清除枯死枝,将修剪下的枝梢连同枯死枝一起清出园外或深埋,减少绿盲蝽越冬基数。
6.1.4 行间铺草
茶树行间铺草可用麦秸、稻草或杂草。一年铺草2次,第一次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第二次在茶树越冬前进行,厚度
6.1.5 人工捕虫
8月至翌年4月,人工刮除枝条上的日本龟蜡蚧;茶树生长季节,及时摘除蓑蛾护囊和卷叶蛾虫苞。
6.1.6 合理修剪
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剪除茶丛下部的细弱枝、枯死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减轻黑刺粉虱、日本龟蜡蚧和茶小绿叶蝉的发生。
6.2.1 黄板诱杀
田间悬挂黄板300片/hm2,黄板的下端与茶蓬持平或稍高出茶蓬,可诱杀黑刺粉虱、蚜虫、绿盲蝽、茶小绿叶蝉等害虫的成虫。
6.2.2 信息素诱板诱杀
在黑刺粉虱越冬代成虫发生初期,田间悬挂黑刺粉虱信息素诱板300片~375片/hm2,诱杀成虫。诱板的下端与茶蓬持平或稍微高出茶蓬。
6.2.3 防虫网隔离
对历年绿盲蝽发生严重的茶园,9月中旬开始,用扫网法进行调查,当调查到绿盲蝽成虫时,及时用30目~40目防虫网覆盖茶蓬,阻止其在茶树上产卵,11月下旬将防虫网收起,翌年再用。
6.2.4 灯光诱杀
对鳞翅目害虫发生严重的茶园,田间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每2hm2~3hm2设置1台杀虫灯。
充分保护和利用茶园自然天敌。茶园害虫的天敌以捕食性蜘蛛为主,其次是瓢虫、小花蝽、食蚜蝇、大眼蝉长蝽、草蛉以及寄生蜂等。保护方法有多种,如加强防护林建设;茶树未封行前,行间种植适宜的绿肥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尽量减少农药用量,必须使用农药时,选择对靶标害虫高效、对天敌生物相对安全的品种。
6.4.1 防治原则
茶园内一般不提倡喷施化学农药,但在害虫发生量较大、其它非化学防治措施难以控制其危害时,可适当使用化学防治。
6.4.2 茶小绿叶蝉
春季当茶小绿叶蝉达到平均6头/百叶、夏秋季达到平均12头/百叶时,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倍~8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或
6.4.3 绿盲蝽
a) 当春季观察到茶芽出现被害的小红点后3d~5d,选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200倍~20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2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间最好选择下午5点后或阴天全天;
b)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用扫网法调查到绿盲蝽成虫在茶园逐渐增多时,选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200倍~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2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d~10d再喷药一次;
c) 8下旬至9月中旬,对茶园周边的杂草,尤其是双子叶杂草,喷布20%百草枯水剂
6.4.4 黑刺粉虱
当黑刺粉虱若虫达到2头~3头/百叶时,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喷雾防治
6.4.5 日本龟蜡蚧
若虫孵化后至固定初期,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2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喷雾防治,点片发生时,只进行局部防治。
6.4.6 茶二叉蚜
在发生期,选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0倍~4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2000倍液喷雾防治,点片发生时,只进行局部防治。
6.4.7 茶小卷叶蛾、茶细蛾、茶褐蓑蛾、茶尺蠖
幼虫发生初期,选用5%除虫脲乳油1000倍~1500倍液或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800倍~1600倍液喷雾防治。
6.4.8 害螨(茶叶瘿螨、茶橙瘿螨)
叶片出现受害症状初期,选用45%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40%炔螨特水乳剂1500倍~2000倍液喷雾防治,点片发生时,只进行局部防治;茶树越冬前,全园喷布0.5波美度石硫合剂。
A
A
主要害虫(螨) |
发生与为害特点 |
||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 |
1年发生9代,以成虫在茶树落叶或杂草中越冬。一般气候条件下,每年发生1次虫口高峰,夏秋茶受害重。成虫和若虫畏光怕湿,多栖息于茶丛中上部叶层,雨天和晨露未干时不活动,太阳出来后逐渐向篷面转移,中午烈日直射,活动减弱并向茶丛内转移。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芽叶和嫩梢汁液,造成节间短缩、芽叶变脆,叶脉呈暗红色,叶缘、叶尖焦枯甚至落叶,严重时成片茶园似火烧状。受害芽叶,在加工过程中易碎,并易产生烟焦味,对茶叶产量和质量影响较重。 |
||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
1年发生5代,在茶园以卵在茶树的干厥、冬芽鳞片缝隙等处越冬。笠年主要以越冬代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树幼芽嫩叶,成虫后,陆续飞出茶园,在其它植物上继续繁殖危害,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成虫迁至茶园产卵越冬。受害的幼芽嫩叶初期呈现小红点,而后变褐,芽叶伸展后,畸形弯曲,叶面出现不规则孔洞,叶缘残缺破损。受害的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差,产量锐减,制成的干茶,外形松散易碎,味淡而涩,茶叶品质明显下降。 |
||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 |
1年发生4代,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越冬后,第一代发生比较整齐,从第二代开始,世代重叠。黑刺粉虱以若虫栖居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同时分泌蜜露状排泄物,诱发煤污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致使树势衰弱,严重时,可导致茶树大量落叶甚至枯死。茶园郁闭、通风不良,有利于其发生。 |
||
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 |
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基本孵化结束,7月上旬大多已固定在树干上危害。被害严重的茶树,发芽稀少,芽叶瘦小,叶薄,连续严重为害2年~3年,可使枝条枯死甚至整株枯死。该虫往往点片发生。 |
||
茶二叉蚜Toroptera aurantii Fonscolombe |
以卵在枝条上越冬,春季孵化后,聚集于茶树嫩芽嫩叶上刺吸汁液,引起芽梢变形萎缩,生长缓慢,甚至芽叶枯焦,其排泄蜜露容易诱发煤污病。一年中春茶和秋茶期呈现两个发生高峰,以春茶受害较重。该虫往往点片发生。 |
||
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honmai Yasuda |
1年发生4~5代,以3龄幼虫在卷叶或残花中越冬。以幼虫取食茶树叶片危害。幼虫孵化后,潜入芽尖缝隙内或初展嫩叶吐丝做卷,取食叶肉,被害叶呈不规则形枯斑。随虫龄增大,由蓬面逐渐转向茶树中下部为害成叶或老叶。有转移结苞的习性。 |
||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 |
以蛹在茶树中、下部成叶上越冬,以幼虫卷叶结苞为害嫩叶,被害叶有虫粪污染。 |
||
茶褐蓑蛾Mahasena colona Sonan |
1年发生1代,以7龄幼虫群集在茶树基部越冬。该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在食料不足的情况下,越冬代幼虫可取食嫩梢或枝条的表皮。幼虫有结囊习性。 |
||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 |
以蛹在茶树根际附近表土土层越冬,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 |
||
茶叶瘿螨Calacarus carinatus(Green) |
1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茶树叶背面越冬。以成、若螨吸食叶片汁液,叶片失去光泽,呈紫铜色,叶面沿叶脉密布白色尘埃状蜕皮壳。危害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干旱有利于其发生。 |
||
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ae Watt |
1年发生16~20代,以卵在茶树叶背面越冬。以成、若螨吸食叶片汁液,叶片失去光泽,叶脉变红褐色,芽叶萎缩。为害严重时,叶片干枯,茶园呈现一片铜红色并产生落叶。干旱有利于其发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