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善武,45岁,莱山区莱山街道南村农民
家住莱山区莱山街道南村的曲善武今年45岁了。
“俺10来岁就跟着爹妈在生产队种地,后来赶上单干,村里给俺分了几亩地种粮食。”农历正月初六,曲善武对记者说,“种了20多年地,从最初自己的一两亩地种麦子到承包村里六亩地种樱桃,我可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哩。”
南村共有1500人左右,而真正在村里常住的却不到千人。“年轻人都在外地读书工作,但凡出去了的都不愿意回来,村里真正种地的农民中最年轻的就是善武。”莱山街道南村村委会主任姜欣杰对记者说。
然而从今年开始,这位目前南村最年轻的种地农民却将无地可种。“我承包的地去年被征上去了。”曲善武说,“因为种的樱桃比较值钱,所以一亩地补偿了俺3.8万元,一共拿回来20来万。”
20多万元对于种地谋生的农民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用老曲的话说,他活了40多岁,还没一下子看到过这么多钱。“刚拿到钱的时候当然是开心,当天俺就‘赶’了辆面包车回来,花了四五万。”曲善武说。
可是,老曲的喜才刚上眉头,忧就跟着上了心头。“地被征了,今年俺该干点儿啥?”老曲对记者说出了他的烦心事。“今年干点儿啥”的问题从去年土地被征用开始就被老曲夫妻俩提上日程,可是直到现在他俩也没商量出个具体的结果。“俺今年才45岁,守着这20万坐吃山空肯定是不成。”曲善武说,“俺跟媳妇儿商量,今年拿出5万块钱来做个小买卖,在镇上开个店,你说开个啥店挣钱呢?”老曲笑着询问记者。
“俺觉得开个小饭店就行,我做菜,他掌柜。”老曲的妻子于爱珍插话说,“俺俩都没有做买卖的经验,俺感觉开饭店虽然累,但是门槛低,风险也还小点儿。可是他却想开个洗车的门脸儿,说既轻松,赚钱还多。”
与老曲一样,今年南村共有上百口人成为失地农民,年轻的农民不会种地,而原来种地的农民又失去了土地。“如何让村里的失地农民有个像样的活计,一直是我们的心中的大事,我们也在考虑用村里的征地补偿款办个企业啥的,但这个问题任重道远啊。”姜欣杰说。(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