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依据青岛地区的实际,从无公害马铃薯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五个方面,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兰孝帮、纪国才、王军强、曲善珊、袁宗英、王连刚、左星海。


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市无公害春马铃薯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6  种薯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8133  马铃薯脱毒种薯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或壤土,3年以上未重茬栽培马铃薯的地块并应符合NY 5010的规定。

4 生产管理技术

4.1 播种前准备

4.1.1 品种与种薯

应符合GB 18133GB 4406的要求。

4.1.2 切块

以小整薯播种为宜。对较大种薯进行切块,每个切块大小为30g50g,带1个~2个芽眼。切刀每使用10min后或在切到病、烂薯时,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lmin2min或擦洗消毒。切块后立即用含有多菌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3%),或甲霜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1%)的不含盐碱的草木灰或石膏粉拌种,并进行摊晾。

4.1.3 种薯催芽

将解除休眠的种薯或切块置于15℃~20℃黑暗处用湿润沙土分割,平铺2层~3层,上面盖稻草保持水分进行催芽。当芽长至0.5cm1cm时,将种薯逐渐暴露在散射光下练芽,每隔5d翻动一次。在催芽过程中淘汰病、烂薯和纤细芽薯。催芽时要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和霜冻。

4.1.4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每667m2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3000kg4000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kg40kg,微生物肥40kg50kg。耕翻后耙细、整平、起垄。耕翻深度20cm30cm,垄高10cm15cm,垄宽60cm70cm。施用的肥料品种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4.2 播种

4.2.1 播期

露地马铃薯适宜播期为4月上中旬,地膜覆盖春马铃薯根据覆盖情况可提前15d30d

4.2.2 深度

地温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播种深度约5cm;地温高而干燥的土壤播种深度约10cm

4.2.3 密度

早熟品种4000株~5000/667m2,中晚熟品种3500株~4500/667m2

4.3 田间管理

4.3.1 破膜放苗

当幼苗长出1片~2片叶时,分2次~3次破膜放苗,以免高温烤苗。放苗后及时用细土封闭好孔口。

4.3.2 中耕除草

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

4.3.3 肥水管理

生长前期土壤见干见湿,进入蕾期到盛花期,土壤保持湿润。追肥视苗情宜早不宜晚,宁少勿多。盛花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防早衰并促进薯块膨大。春地膜覆盖马铃薯可一次性施足基肥。浇水时忌大水漫灌,雨季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4.3.4 培土

结合中耕除草培土2次~3次。出齐苗后进行第一次浅培土,显蕾期高培土,封垄前最后一次培土,培成宽而高的大垄。

5 病虫害防治

5.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癌肿病、黑胫病、环腐病、早疫病、疮痂病。主要虫害为蚜虫、蓟马、粉虱、金针虫、块茎蛾、地老虎、蛴螬、二十八星瓢虫、潜叶蝇。

5.2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5.3 农业防治

5.3.1 选用抗()病优良品种,使用健壮的不带病毒、病菌、虫卵的种薯。

5.3.2 合理品种布局,实行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5.3.3 合理密植,起垄种植,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间管理,降低病虫源数量。

5.3.4 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并清除、远离深埋。

5.4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黄板()以及性诱剂诱杀害虫,采用防虫网或银灰膜避虫。

5.5 生物防治

5.5.1 天敌

释放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虫等。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农药。

5.5.2 生物药剂

采用病毒、线虫等防治害虫及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和生物源农药如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5.6 化学防治

5.6.1 农药使用原则

应对症下药,适期用药,更换使用不同的适用药剂,运用适当浓度与药量,合理混配药剂,并确保农药施用的安全间隔期。农药使用应符合GB 4285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5.6.2 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

5.6.3 晚疫病

667m2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6g144g有效成份,或250g/L双炔酰菌胺悬浮剂5g10g有效成份,或50%氟啶胺悬浮剂14g17g有效成份,或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2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d1次,连续3次~7次,交替使用。

5.6.4 青枯病

发病初期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或11100波尔多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与灌根相结合加以防治。

5.6.5 环腐病

每千克种薯用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210g拌种,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浸种防治;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喷雾。

5.6.6 早疫病

在发病初期,每667m2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6g144g有效成份,或250g/L嘧菌酯悬浮剂3.75g5g有效成份,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500倍液喷雾,每隔7d10d1次,连续喷2次~3次。

5.6.7 蚜虫

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000倍液,或20%的氰戊菊酯乳油3300倍~5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40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

5.6.8 蓟马

0.3%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或20%的氰戊菊酯乳油3300倍~5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4000倍液喷雾。

5.6.9 粉虱

于种群发生初期,虫口密度尚低时,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4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000倍液喷雾。

5.6.10 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0.38%苦参碱乳油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63.3g127g/667m2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用少量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籽饼或菜籽饼70kg100kg拌匀,于傍晚撒在幼苗根附近诱杀。

5.6.11 块茎蛾

在成虫盛发期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5.6.12 二十八星瓢虫

发现成虫即开始喷药,用20%的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4500倍液,或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倍~800倍液喷杀,每10d喷药1次,在植株生长期连续喷药3次。

5.6.13 螨虫

73%炔螨特乳油2000倍~3000倍液,或0.9%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6000倍液,5d10d喷药1次,连喷3次~5次。

6 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d10d杀秧。

7 生产档案

7.1 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

7.2 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