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DB3702/T 109—2008


   

根据青岛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产地环境、基础条件、品种选择、主要生育指标、栽培技术、收获、生产档案七个方面,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曲善珊、李松坚、王溯、刘岩一、李海珍、孔高原、张凤玲。


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生产技术规程的产地环境、基础条件、品种选择、主要生育指标、栽培技术、收获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地区500kg/667m2以上无公害优质小麦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71  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17320  专用小麦品种品质

GB/T 17420  微量元素叶面肥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应符合NY 5332的规定。

4 基础条件

4.1 主要气象因素

4.1.1 温度

全生育期需总积温2200℃~2400℃,越冬前需积温500℃~700℃。

4.1.2 光照

全生育期需光照时数1600h1800h

4.1.3 降水

全年需降水400mm800mm

4.2 土壤条件

土层深度100cm以上,耕作层25cm以上。0cm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0%,全氮≥0.07%,水解氮≥7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钾≥80mg/kg。土壤pH6.57.5

4.3 灌溉用水

冬前、拔节和灌浆期应灌溉3次水,每次灌水量为40m3/667m2

5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山东省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6 主要生育指标

6.1 群体结构指标

大穗型品种,每667m2基本苗15万~18万,冬前每667m2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倍~2.5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倍~3.0倍。中穗型品种,每667m2基本苗12万~15万,冬前每667m2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1.5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倍~2.0倍。多穗型品种,每667m2基本苗8万~12万。

6.2 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

6.2.1 产量指标

适用于每667m2产量500kg以上的麦田。

6.2.2 产量构成指标

大穗型品种,每667m2穗数28万~35万,每穗粒数40粒~50粒,千粒重40g50g。中穗型品种,每667m2穗数35万~45万,每穗粒数33粒~35粒,千粒重41g45g。多穗型品种,每667m2穗数46万~55万,每穗粒数26粒~32粒,千粒重35g40g

7 栽培技术

7.1 播前准备

7.1.1 施肥

7.1.1.1 施肥原则

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在氮肥和钾肥的运筹上,应注意前肥后移。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7.1.1.2 施肥数量

667m2施优质土杂肥3000kg以上,或腐熟鸡粪1000kg以上,纯氮(N14kg16kg,磷(P2O56kg8kg,钾(K2O6kg8kg,硫酸锌1kg2kg。在此基础上,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肥料种类、前茬作物和土壤墒情等情况进行适当调节。

7.1.1.3 施肥方法

总施肥量中,将全部的有机肥、磷肥、锌肥,氮肥的30%50%,钾肥50%施作底肥;50%70%的氮肥和50%的钾肥留作追肥。

7.1.2 精细整地

机耕25cm以上,随耕随耙,耙细耙透,上松下实,整平地面;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80%,播前墒情不足的应造墒,提倡玉米秸秆还田。

7.2 精量播种

7.2.1 选用良种

应符合GB/T 17320的规定。

7.2.2 种子处理

选用经过提纯复壮的种子,播前包衣或拌种。包衣质量符合GB 15671的规定。

7.2.3 播种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816℃时播种冬性品种、1614℃时播种半冬性品种。播种适期在101日~1010日,要求在适期范围内适当晚播,部分半冬性品种在105日~1015日播种。选用小麦精播机播种,精确调整播种量,播深为3cm5cm,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适当扩大畦宽,以2.5m3.0m为宜,畦埂宽不超过40cm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20cm25cm

7.3 田间管理

7.3.1 冬前管理

7.3.1.1 查苗补苗

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缺苗距离在10cm以上时,要及时补种或补栽。苗量大的地方及疙瘩苗要及时疏苗,去弱留强,去小留大。

7.3.1.2 中耕除草

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尤其在降雨或浇水后,要进行划锄保墒;旺长苗麦田要适当踩压或镇压;杂草较多的麦田可选用除草剂灭草。

7.3.1.3 浇越冬水

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于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左右时浇越冬水。

7.3.2 春季管理

7.3.2.1 适时划锄

抓住“顶凌期”及早划锄。徒长麦田深锄断根;弱苗麦田浅划锄。

7.3.2.2 喷施生长调节剂

在小麦返青后拔节前,对667m2总茎数90万以上的旺长苗麦田,叶面喷洒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7.3.2.3 拔节期追肥浇水

大穗型品种,在拔节前或拔节初期追肥浇水;中穗型品种,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高、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后期(旗叶露尖)追肥浇水。施肥量每667m2追施氮肥总量的30%40%,钾肥总量的50%

7.3.2.4 后期追肥浇水

后期浇水时间应在挑旗期至灌浆初期。此期可结合浇水每667m2补施氮肥总量的10%20%、或在小麦开花至灌浆期叶面喷施1%2%的尿素溶液和2%4%的过磷酸钙溶液、或0.5%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kg60kg,连喷2次~3次,每次间隔7d10d。微量元素叶面肥应符合GB/T 17420的规定。

7.4 病虫草害防治

7.4.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主要虫害有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粘虫等。

7.4.2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7.4.3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并定期轮换;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轮作换茬、配套栽培技术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7.4.4 生物防治

通过选用对天敌杀伤作用小的药剂,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当田间益害比达180100或蚜茧蜂寄生率达30%以上时,可不用药剂防治,利用天敌控制害虫。

7.4.5 物理防治

采用优质杀虫灯、色板等物理装置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粘虫的防治可采用糖、酒、醋混合液诱杀成虫,或用诱蛾器诱杀,或扎干草把诱杀卵。

7.4.6 化学防治

7.4.6.1 种子处理

在小麦播种前,用具有杀菌剂和杀虫剂作用的15%..酮、或14%纹枯灵等小麦种衣剂包衣;或用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悬浮剂等药剂拌种,药剂用量为干种子量的0.02%0.03%(有效成分)。可有效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

7.4.6.2 药剂喷雾

7.4.6.2.1 锈病

小麦锈病分叶锈、条锈和秆锈,青岛地区主要以叶锈和条锈为主,防治指标为病叶率5%10%。每667m2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8g12g、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g100g、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g40g加水50kg75kg喷雾防治。根据发病早晚和流行快慢,决定连续喷药1次~3次,每次间隔10d15d

7.4.6.2.2 白粉病

发病盛期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防治指标为病叶率10%15%。所用药剂及其用量同锈病的防治方法。

7.4.6.2.3 纹枯病

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发病越早减产越严重,播种期防治是关键,春季防治指标为病株率达到10%15%。用药时间在小麦拔节初期,每667m2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75g100g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g60g等,加水40kg50kg喷雾防治;或用5%井冈霉素150g200g加水70kg80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上述药剂连喷两次,每次间隔7d10d

7.4.6.2.4 地下害虫

a)       主要是金针虫、蛴螬和蝼蛄,防治方法有药剂处理种子、处理土壤和毒饵诱杀;

b)       土壤处理:每667m25%毒死蜱、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或3%甲基异硫磷2kg3kg拌粪沟施;或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0.25L0.3L,加水10倍,喷拌40kg50kg细土制成毒土,条施于播种沟内或顺垄撒施于地表,施药后要随即浅锄或浅耕。在小麦生长期,对新被害苗及其周围的土壤,也可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顺垄浇灌毒杀;

c)       毒饵诱杀:用5kg炒香的麦麸、豆饼等,加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50ml80ml,加适量水将药剂稀释喷拌混匀而成,当田间发现蝼蛄危害时,于傍晚顺垄撒施,或与种子混播,每667m2用毒饵2kg3kg

7.4.6.2.5 蚜虫

抽穗至灌浆期是危害盛期。当百株(穗)蚜量达到500头时,每667m210%吡虫啉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g15g、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ml30ml,加水50kg60kg喷雾。

7.4.6.2.6 红蜘蛛

春苗期是危害盛期。结合浇返青水振动麦秆,降低虫口密度;当虫口密度达到米单行600头时,用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或0.9%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73%炔螨特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7.4.6.2.7 粘虫

667m2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0g、或25%灭幼脲340g,加水50kg60kg喷雾,施药时间选在卵孵化期至3龄期前;或用2.5%敌百虫粉1.5kg2.5kg喷粉;或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

7.4.6.2.8 草害

以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m26.9%精噁唑禾草灵乳油50ml60ml,加水40kg50kg喷雾;以荠菜、播娘蒿双子叶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m275%苯磺隆干悬浮剂1g、或用72% 24-D丁酯乳油30ml40ml、或20%噻磺隆可湿性粉剂4g6g喷雾。用药时间在秋苗期或春季返青后拔节前。

8 收获

蜡熟末期及时收获。蜡熟末期的长相为小麦茎秆全部变黄,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

9 生产档案

9.1 应建立生产技术档案。

9.2 应记录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