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基因食品,有关其安全性的争议一直存在。近日,全国12名律师致信国家食药监局和农业部,要求公开转基因食品相关信息。
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这份名单靠谱吗?一些所谓“鉴别转基因作物方法”正确吗?国家正式批准生产或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昨日,《人民日报》刊文就转基因食品进行科普,解读国内转基因作物种类,对一些传言辟谣。昨天上午,“@人民日报”发布长微博“鉴别转基因那点事儿”,首次曝光了我国的转基因作物名单,同时,对网传的“转基因食品鉴别方法”进行了回应,这条微博很快引起热议。
我国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截至目前,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证书的发放是根据研发人的申请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评审,经部级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批准的。证书的批准信息已经在农业部相关网站上公布(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各批次的批准情况都可以查询。
取得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不能马上进行商业化种植。谢家建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要求,转基因作物还需要取得品种审定证书、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才能进入商业化种植。
“目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没有商业化种植。”谢家建表示,“我国已经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食品必须获得我国的安全证书。
与传统食品不同就是转基因?
网络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对此专家并不认同。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王志兴说,小番茄也叫圣女果、樱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种,后来口味经过改良后逐渐流行。个头小是天生的基因差异,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吴刚表示,小南瓜和小黄瓜也不是转基因食品,仅仅是未充分成熟的南瓜和黄瓜。如果继续在田间种植,小南瓜和小黄瓜最终会生长成普通的大南瓜和大黄瓜。
关于大个儿彩椒,吴刚表示,大个儿彩椒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表现为更丰富的颜色。花青素的变异在植物中很常见,像鲜花同一个品种就有不同颜色,萝卜也有红萝卜、绿萝卜、白萝卜等。“我国曾经批准过抗病毒甜椒的商业化种植,但与常规甜椒相比,抗病毒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被市场自然淘汰。”
王志兴解释,棉花、辣椒、玉米、水稻等有不同颜色,是天然存在的遗传基因差异,并非转基因的结果。比如彩色棉花从古就有,但由于彩色棉花纤维短、强度差,过去很少种植,而现在因为不染色吸引了部分消费者,农民就开始种植了。
吴刚表示,以上这些瓜果蔬菜都是常规育种手段非常容易做到的,用转基因反而是不经济的做法。
吴刚解释:“无论大小、颜色,在自然界的自然突变体中,都可以找到。育种家做的工作仅仅是将这些突变体找到,并和其他好的性状聚合到一起,成为品种。”
转基因种子如何防止外流?
在我国,尽管转基因玉米已经获得安全证书,但目前不管是生产还是在市场上销售,都是不允许的。
“转基因玉米作为一种技术储存是可以的,在我国有转基因玉米试验田。”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介绍,如果要对转基因玉米进行试种,首先要向农业部提出申请,经过审批后才可以试种。从国外引进种子,必须要做转基因检测。
目前,在转基因玉米试种方面,有的是提高营养的,有的是抗病虫害的,有的是抗旱的,有的是高产的。“转基因种子是绝对不允许流到外面去的,怕污染正常的种子。”专家介绍说,在玉米转基因试验田里,必须建有几米高的围墙,主要是怕陌生人突然闯入,把转基因试验田里的东西带到外面去;试验田里的技术人员也绝对不允许把里面的东西带到外面去。
玉米成熟后,转基因玉米的秸秆要就地焚烧掉。所有转基因玉米田里的东西,都要经过安全评估、技术评估。“转基因玉米有专门的仓库、专门的晾晒地,是不允许流到外面去的。”
新华微评
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无定论
消费者应有知情权选择权
自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实现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可能是农业史上最有争议的技术。然而,对消费者来说,比争论更重要的是对转基因食品消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数据表明,28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全球约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是转基因产品。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告诉记者,国内超过一半的油脂消费是大豆油,90%的大豆油原料为转基因大豆。
有关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短时期内可能很难分出胜负,一些专家表示,应该充分保证群众对转基因食品消费的知情权,把问题摆出来,把选择权交给群众。
虽然我国对转基因农产品实行严格的标识制度,规定列入转基因标识目录并在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生物均需要标识,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超市转基因标识与反向标识共存、部分转基因食品“不愿标识”,超市内转基因食品标识仍存“漏网之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