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彰显农村改革发展辉煌成就

山东平度市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彰显农村改革发展辉煌成就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揭开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重点的农业农村改革序幕。平度农业和农村经济也随之步入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平度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平度农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平度农业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平度发展实践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四个标志性事件凸显平度农业辉煌成就。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7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催生农民生产活力

  1982年,平度农业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了“六统一”下的大包干,即统一种植计划,统一购置、管理、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统一规划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进行机耕、机播等农田作业,统一购置、供应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经营集体工副业。村级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得到全面发挥,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总量保持全国前列水平。这一时期,平度成为“六五”期间全国唯一的粮棉油总产连续多年跨入全国“百强”的县(市),为进一步发展累积了资源。

  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5年)——土地改革配套制度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通过土地制度及农业服务、土地管理和农村积累制度建设,促进了平度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时期,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42 %,1995年达到25.5亿元(不变价),国家和省在平度先后建立了优质果品、优质小麦、优质棉花及蔬菜、花生、生猪、肉牛等10多个生产基地,油料总产自1986年连续9年保持了全国第一。

  第三阶段(1996年—2004年)——“两高一优”农业会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996年,平度市成立了农业现代化办公室,着手探索发展现代农业。1997年,全面展开了 “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大会战,发展了一大批产量高、效益好、品质优的特色产业,提高了全市农业竞争力。大沽河流域的蔬菜、东北山区的苹果、大泽山的葡萄、平南桑蚕等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祝沟、蓼兰等镇的草莓,麻兰油桃,云山大樱桃,明村西瓜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迅速崛起。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05年,平度市提出“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理念,逐渐构筑起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5.8元,比上年增长14.3%,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16个农产品获山东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6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等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平度成为山东省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多的县级市。同时,平度还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等荣誉称号。今年10月份在平度召开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对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平度农业在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道路上,还能继续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四化”战略打造高端特色品牌农业

  “四化”战略: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

  通过优势产业区域布局,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品牌化运作等途径,达到高端特色品牌农业规模效应,保证产品高品质,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品牌。

  ——区域化布局。全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形成规模化生产,打造农产品地域特色。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平度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依托青岛“四百工程”建设,不断巩固32万亩粮食示范区生产基础,加快推进32万亩蔬菜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40万亩花生基地和30万亩果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进一步壮大了平南优质粮油、平北生态果品、平东优质出口蔬菜,拓展优势产区功能,积极打造特色农业经济板块,逐步形成了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平度农产品。在平南优质粮油生产区,粮食产量连续三年总产达到130万吨,全市优质花生面积达52万亩,总产量达到17.1万吨,连续三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在平北生态果品生产区,果品总产量达30万吨;在平东泛大沽河流域地区,依托“沽河”蔬菜品牌,形成了优质出口蔬菜生产区,带动全市蔬菜种植80万亩,总产233万吨;在平西畜牧养殖生产区,2007年实现肉蛋奶总产达45.8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

  ——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上市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农产品市场准入三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三品”农业,加快构筑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绿色食品为中坚、有机食品为顶端的塔式发展结构。全面加快绿色食品发展,不断增强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品质优势,使绿色食品成为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全市制订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各类地方生产操作技术规程40多项;完善了11处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公示、不合格产品追溯等制度,建立了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场地挂钩”机制;4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

  ——产业化经营。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优化企业—农民利益联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农户”等模式,培育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了一批辐射面广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群体;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益;围绕特色化、专业化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建立起以市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镇级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村级产地批发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有效利益联结体。全市68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0多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资产总额37.5亿元,年销售收入38亿元,实现利税2791万元,加工转化率达51%,带动农户15万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0多家,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90多家,带动农户近5万户,带动种植面积20万亩,畜禽养殖2600万头(只),年销售农副产品80万吨;全市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11处,占地面积1000余亩,年交易量212.75万吨,年交易额32.2亿元。江北地区最大的花生集散地何家店花生市场,年实现花生购销总量15万吨,购销额达8亿元以上。

  ——品牌化运作。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运作,梯次打造农业品牌,做大做强高端特色名牌农产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挖掘培育地方特色品种,注入生态、绿色、医疗、保健、文化、时尚等元素,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内在价值。进一步做大做强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明村西瓜、“琴”字牌牛肉等具有传统优势、地域特色、高端品质的农产品品牌,打造以“绿色、时尚、生态、健康”为特色的全国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平度市现拥有农产品商标132件,获得山东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6个。每年开展的“春之歌”—云山大樱桃节、“夏之恋”—明村西瓜节、“秋之韵”—大泽山葡萄节和“冬之情”—马家沟芹菜文化节为主题的农业四季节庆活动,唱响了农民增收曲,拉动农民直接增收近4亿元,拉动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增收60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由过去农民双季产收向四季增收 、全年增收、全面丰收的转变。(平度市农业局)


责任编辑:韩雪梅 信息来源:平度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