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自去年起全面启动“金穗惠农通”工程构建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

中国农业银行自去年起全面启动“金穗惠农通”工程
构建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

  刷卡、签字、取钱,不到3分钟,青海省平安县三合镇湾子村村民安文启就从当地农行设立的“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取到了100元钱。提及农行在村里开的“袖珍银行”,安文启连说“真方便”,“村里有了服务点后,只要拿着惠农卡,在这个电话上一刷,不仅能取钱、存款,还能刷卡消费、领取养老金、给手机充话费,再也不用来回跑县城了。”

  不仅是安文启,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样便捷的金融服务。今年上半年农行在全国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29.1万个,实现助农取款交易1001万笔、金额27亿元,农民不用再跑几十里路到县城取款,大大减少了农民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这一切都受益于该行从2012年起全面启动的“金穗惠农通”工程。

  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和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产品、科技、网络优势,着力破解农村金融服务尤其是基础金融服务缺失问题,通过在农村地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小超市等便民场所设立服务点,利用智付通、POS等现代电子机具,为农民就近提供小额取现、转账、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探索出一条成本较低、方便快捷、发展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新路径,形成了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

  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在农村地区设立“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点58.2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16.8万台,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66.2%,发放惠农卡1.4亿张、覆盖超过1亿农户。

  服务农村民生工程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如何让农民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始终是难题。农业银行依托“金穗惠农通”工程搭建的服务网络,对接新农保、新农合等民生工程,加载惠农金融服务项目,实现机到村、卡到户、钱到账,建立“一站式、直通车”资金发放渠道,确保“养老钱”、“保命钱”、“补贴钱”安全高效地直达农民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资金发放的中间环节,避免了资金截留挪用,保证了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截至今年6月末,农业银行共代理新农保1129个县、新农合792个县,覆盖了全国54.5%的农业县;代理涉农财政补贴、农村公用事业收费等其他项目1460个;各种代理项目累计归集资金1675亿元、累计发放资金1344亿元。

  发展链式金融服务

  利用“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物流链、产业链、资金链等链式金融服务。农业银行通过与商务部、中移动合作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项目,在首批试点15个省区精选农家店布放5.4万台农商通机具,实现农村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便利化、金融服务现代化和通讯服务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顺应农村资金流动变化态势,积极对接多种产业链项目,如湖北富迪、福建茶业链、陕西和山西苹果链、云南和贵州烟草链、广西蔗糖链、宁夏枸杞链等产业链条,在产业链节点上布放智付通、POS等电子机具,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为相关企业及上下游农户提供点到点、端到端的综合金融服务。

  探索有效服务模式

  农业银行在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实践中,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有效服务模式。在服务功能上,率先推出了小额取现服务,并在智付通、POS等电子机具上研发了助农取款交易功能。在系统建设上,依托科技对接新农保、新农合业务系统,如湖南分行开发了“农保通”系统,在智付通上专门增加对应交易类型和显示界面,实现了新农保参保状态、养老金发放等信息查询以及参保缴费等功能。在服务方式上,针对一些偏远地区,成立流动客户经理组进行巡回服务。在惠农卡上,适应IC发展趋势,丰富卡功能,发放惠农标准IC卡。

  经过不断努力,逐步探索形成了以重庆为代表的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模式、以湖北和甘肃为代表的新农保新农合项目带动模式,还有以山西为代表的物流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以及四川银讯通、浙江移动服务包、福建海上银行、湖北富迪商融结合、山东寿光惠农一卡通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

  加大各项资源投入

  农业银行加大人员、车辆、机具等资源投入,采取“穿透式”资源配置方式直达基层,专项用于“金穗惠农通”工程建设,向服务点免费提供智付通、POS等电子机具,先后在机具成本、维护管理上投入几十亿元,2010年以来每年定向招聘1000名左右大学生村官作为“三农”客户经理,重点用于解决基层人员不足问题,各级行也在总行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开展 “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存贷款、银行卡、电子银行以及预防假币、防范风险欺诈等金融知识,有效引导农民了解现代金融知识、使用金融工具,增强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