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泗水县泗张镇罗家庄有一位“羊司令”。“羊司令”姓杨,名洪柱,是罗家庄村党支部委员。因为管着村里的100只“扶贫羊”,大伙儿给他起了这么个外号。 7月份,在“羊司令”的账本上,100只羊变成了180只。对罗家庄的贫困户来说,这是个好兆头。因为这预示着更多的村民可以从中“分成”了。 集体买来羊,分给贫困户 生下羊羔村户“分成” 罗家庄村支书张宜利说,大羊生小羊,羊羔再“分成”,是大伙琢磨出来的法。 罗家庄是个山区穷村。张宜利摸过底,全村198户村民,起码有40户穷得厉害。但村里没啥集体收入,对扶贫一直没什么好办法。直到2012年4月,村里的“第一书记”、曲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赵坤带来了15万元扶贫款。 钱有了,可怎么花呢?大伙一商量,就利用山林优势和村里养羊的传统,发展饲养业。赵坤调查了市场,发展绿色饲养,就喂当地老品种——裘皮羊和黑山羊。2012年12月,村里派人从周围村一只一只地找、凑,买了100只羊。 在买羊之前,张宜利召集全体村民开会,公推公选出20户最穷的村民。“除了大伙选的,要是哪个村民自认符合条件,也可以报名。”张宜利说。选出的贫困户张榜公示了之后,每户领回去4只羊。 可羊不是白领的,每个贫困户都跟村里签了个合同。合同约定,领到羊的村民得把羊照顾好,一年内羊羔下得多,得跟村里“分成”。“比如说,下了6只,就上交1只;由村里集中分给第二批贫困户。”“羊司令”杨洪柱说。上交6只羊羔算完成任务,以后大羊小羊都归村民所有。“羊司令”的职责就是监督、指导村民养羊,统计每年的羊羔数量。 “头一批分下去80只羊,还有十几只种羊和几只母羊由村里集体饲养;现在看村民的热情,村委决定把留下的再分下去。”张宜利说。 贫困户把村里分的羊称做“扶贫羊”。70多岁的王丰申告诉赵坤:“赵书记,我从13岁开始放羊,放了快60年了,干别的不行,养羊我在行。” 盖养殖场,建合作社 集体扶贫开始发力 张宜利认为,搞羊羔“分成”也是被逼出来的法。 罗家庄的贫困户挨穷的情形各不同。“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残疾人,有的是上了年纪没法打工的人;怎么扶持他们?肯定不能一户买点油啊面粉啊分下去,那样钱花完了还是没有。”张宜利说。头一批“扶贫羊”分给的主要是孤寡残疾。“虽然不能让他们迅速致富,至少一年能有个几千元的收入。” 但分羊只是个基础,张宜利和赵坤还有更长远的打算。根据现在的市场行情,裘皮羊一斤十四五元,黑山羊一斤20元以上;按照养羊两年三窝的繁殖速度,如果加上村里原来的养羊户,很快就能发展成不小的规模。“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正阳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准备把村民组织起来,建立养殖场,发展规模养殖。”按照这个设想,罗家庄开始了“集体式扶贫”的尝试。 “集体式扶贫”需要动用更多的集体资源。罗家庄除了800多亩耕地,还有2400多亩山林、荒地。“利用山林可以放牧,利用荒地可以盖养殖场。”张宜利说。除此之外,就是资金。 赵坤带来的15万元,除去买羊花费,还剩5万元。2013年,上级又拨付15万元的扶贫款。这20万,就成了另一笔集体资源。在这两条资源优势下,罗家庄的集体扶贫开始发力了。 制定政策,创造条件 吸引富裕户回家创业 罗家庄穷,但不意味着村民家家都没钱。和许多农村一样,罗家庄也出现了贫富分化。而且穷富之间,差距还相当大。 “穷的是真穷,一家人一年也难得见几回一百元的票子;富的也真富,生意做大的身价有几百万。”张宜利说。可面对贫富分化,村干部始终没有想出让富户带穷户的办法。 就在6月底,村干部开会时,赵坤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咱就用这20万元,吸引村里的能人回来创业,让更多的村民有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很快,大伙儿又“凑”出了一个方案:凡是回村发展养殖的人,村里给提供土地建场,还补贴10万元;条件是每年交给集体一定数额的管理费,还必须得雇用村里人。 “搞畜禽养殖,投入不小,收益也不快;村里打工经商、有一定积蓄的人不少都有回村发展的想法,我们就以集体的实力给他支持,让他有创业的勇气;另外,畜禽养殖一上规模就得雇人,村里老弱妇女就有了挣钱的机会,”赵坤说,“他们虽然出不去门打工,但到山上放羊、割草,还都干得了。” 这样一来,让有钱人回村,也能间接、快速带动更多的人挣钱了。(农村大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