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蓝莓种植“试验”

一个村庄的蓝莓种植“试验”
   

  6月25日上午,莱州市金城镇小官庄村王俊海一家五口正戴着无菌手套在大棚里采摘蓝莓。“一个大棚2亩地500多棵蓝莓,去年亩产量在600公斤—700公斤,今年提升至1200公斤,若按照100元每斤的收购价,销售收入可超过20万元,纯收入达10多万元。种了5年了,去年才开始结果,太不不容易了。”王俊海感叹。
  手抚着长势旺盛的蓝莓,村党支部书记、小官庄村蓝莓合作社社长王世奎也感慨万千。作为小

星 期
 农历五月廿六

官庄村蓝莓种植的发起人,他终于扬眉吐气:“今年我可以正式向老少爷们儿宣告,小官庄的蓝莓种植成功了!”
  小官庄村位于莱州市金城镇西部,全村160户、386人,果树种植面积970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2005年,王世奎牵头成立了小官庄村众发果品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庄。合作社为果农提供全方位服务,到了收获季节,合作社还出面联系客户,果品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解除了果农的后顾之忧。
  “苹果等果树这两年的人工费用和物资都在上涨,每年投入都很大。”王世奎说,蓝莓市场前景广阔,且成熟期正处于水果淡季,在调节鲜果供应和市场均衡、满足人民需求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莱州农技部门有意推广。这与合作社的想法不谋而合,遂通过省农业厅果树站引进新品种,改变当地果树的种植结构。
  改变长时间形成的种植结构,不是那么简单:蓝莓2年内不会有回报,一亩蓝莓苗种的投入就达5000多元,其他各类生产投入每年约1万元……高投入令大多村民望而却步。“不断发动群众,村干部带头示范,最后也只有18户村民加入。”
  争议声中,2008年小官庄村在莱州乃至整个烟台地区,率先引进蓝莓种植,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同时注册了“金寿”商标。为给种植户们吃下“定心丸”,王世奎组建了蓝莓合作社,并由合作社一次性出资27万元帮助农户购置苗种,并与收购商签订了蓝莓收购合同;当地镇政府也给予配套资金扶持,在蓝莓基地安装了一套滴灌设备。
  “就是一场‘博弈’。后来我们才发现,蓝莓生长的习性和常见的果树作物不同,对于各方面管理技术要求极高,在全国来说属于新鲜事物,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种案例,种植户都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探索路上最初是苦涩
  “一盆蓝莓顶一车麦子。”合作社“装货车间”里,种植户王庆兰捧着满满一筐子蓝莓脸上乐开了花。按照100元每斤的上门收购价,这一盆蓝莓的收购价就达1000多块,超过了1亩小麦的收益。
  王庆兰告诉记者,今年春的一场大风降温,让自家的3亩大棚蓝莓今年绝了产,而同时露天种植的3亩蓝莓今年喜获丰收。这种喜与忧,也是小官庄村这5年来的心情写照。
  满怀期盼种上蓝莓,如获至宝的精心伺弄,然而在种植蓝莓的前三年里,种植户收获的只有苦涩。幼苗由于抗冻性太差被冻死;对土壤ph值把握不好蓝莓不爱长……2011年,本该就是蓝莓收获的年头,18家合作社成员却没有一家成功。
  “第一次种蓝莓,不知道它那么娇贵。”说起失败的经历,王世奎很痛心。由于培育方法不得当,管理技术不到位,3年的投入却颗粒无收,5家合作社成员顶不住放弃了蓝莓种植,100多亩蓝莓基地的规模缩减到50多亩,合作社和收购商签订的订单收购合同也不了了之。
    技术保障,种植终见曙光
  继续前行,意味着压力更胜以前。为了汲取失败的教训,2012年初,合作社将心思都用在了研究蓝莓栽培技术上。他们请莱州市农业局进行测土配方,跟莱州市果树站学习苗木方面技术。同时,合作社派人外出考察学习,并奔赴山东农学院,请教农业专家给予指导。
  原因渐次被找到:对于水、肥、土地酸碱度、授粉等方面把握不当,加上蓝莓对气候“水土不服”。王世奎说,蓝莓种植处处都是学问,连采摘都有讲究,每个细节都要把握好。
  在此基础上,种植户继续求变,王俊海给蓝莓也加个房子——改成了大棚种植蓝莓。种植户王庆兰则开始了“大棚+露天”双线试验。在乡亲们的质疑声中,合作社的种植户不断进行学习,尝试。花3万多元盖大棚,合作社内部也有分歧:加上大棚,成本变高,风险更大了,万一钱没赚到,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记者从烟台市农科院获悉,5年前烟台就开始有专人研究和种植蓝莓,目前莱州、牟平、栖霞、莱阳等地均有种植,总面积达到了5000多亩。“烟台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蓝莓,但是土壤的酸碱度需要改良。”烟台果品公司蓝莓技术指导员王勇说,土壤的改造需要用“草炭土”提高土壤PH值,后期的管理主要是除草和增施有机肥,改造一亩地成本需要8000元左右。
  走对了路子,去年王俊海和王京海家的蓝莓终于有了产出,虽然亩产量仅有几百斤,但由于做到了绝对绿色无公害,第一批蓝莓刚上市就卖出了150元一斤的“天价”,而且供不应求。王俊海算了算,去年的收获让他收回了前三年的成本投入,还能盈余几万块。
    小官庄村未来的“纠结”
  坚持种植蓝莓的“发了大财”,当初对种植蓝莓的质疑声被打消了,许多村民也跃跃欲试准备加入合作社。
  王世奎介绍,蓝莓的品种有100多个,小官庄村考察引进的是两个口感特别好的品种。目前销售来说,都是本地市场消化,供不应求。
  眼下,准备加入的村民也有一丝担忧:蓝莓的生产期长达数年,蓝莓的收购价格会不会一直保持在高位?在种与不种之间,不少村民仍在纠结。
  “蓝莓五年以后进入丰产期,真正的甜头在后面,肯定会越来越火。”对于未来,王世奎充满信心。他表示,蓝莓的产量较现在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缺口,短时间内不用考虑市场销售问题。
  不过,王世奎也有自己的担心:本地市场毕竟有限,若本地市场达到饱和,必须追求外销,但目前村里的产能“不足以装车”,不利于吸引大的收购商,今后必须扩大种植规模。
  王世奎介绍,省内目前在青岛等地有蓝莓加工厂,这也是将来蓝莓产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销售方向。目前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来发展蓝莓产业,只是初步尝试,发展蓝莓深加工也在规划当中,村里的目标是:打造胶东乃至全省知名的蓝莓村。

  ◆记者手记    关键是农技推广要跟上
  原来“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蓝色小浆果,正在我国形成一个大产业。目前蓝莓种植,多数地区采用公司化的种植模式,这有利于吸引社会投资,也有利于果树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从而实现丰产高产。
  但诸如小官庄村,不改变土地使用权所属,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合作社经营模式对于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明显。当然,这种模式关键是农技推广要跟上。近年来,莱州一直把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将农业服务体系延伸到村级。目前,全市已建设村级科技推广服务站800多个,共推广农业主推技术21项,推广面积90万亩;主导品种22个,包括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等,推广面积70.49万亩。
  “要想让蓝莓产业走上持续可发展之路,必须让农民学会育苗、种植,降低苗木和果品的成本和价格,政府应对农民发展蓝莓种植进行一定补贴。”山东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刘庆忠表示,对于这个新的种植项目,首先还要改良果园土壤,并且掌握一定的管理技术。果农种植蓝莓也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跟风。(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