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榆黄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榆黄菇生产技术规程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地区榆黄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8079 种子质量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NY 5010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深,土层不限制,并符合NY 5010的规定。
4 生产技术
4.1 栽培场所
简易房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窖等场所均能栽培,但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有散射光,能保温保湿,通风换气方便。使用前要严格消毒,每立方米设施用40%甲醛17mL和98%高锰酸钾晶体
4.2 栽培季节
栽培适期多在秋冬季。气温不高于
4.3 菌种选择
榆黄菇的种性要求具备:发菌快、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品质好。品种按出菇温度可分为低温种、中低温种、中高温种和广温种四大类型。栽培者应按市场要求和栽培季节选择适宜品种。
4.4 塑料袋的规格和要求
一般选用厚
4.5 拌料与装袋
栽培榆黄菇的原料一般以棉子壳、木屑、玉米芯和作物秸秆为主,但需干、无霉沤、无油垢、无杂物,栽培时一般配合使用,相互掺和。栽培料调制要达到“两匀一充分”,即各种干料拌匀,料水拌匀,原料吸水充分。调制好的栽培料适宜含水量应为60%~65%(即用手尽力握指缝有水珠,但不下流),pH 5.5~6.5。
4.6 灭菌
培养料配制好后,要在当天装完灭菌,避免原料酸化。要求始火到灶温达
4.7 接种
为确保发菌成功,待灭菌后的培养袋料温降到
4.8 发菌
气温高于
4.9 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温度控制在13℃~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榆黄菇生产目的。
5.2 物理防治
5.2.1 选择新鲜培养料,并在露天曝晒2d~3d杀菌消毒。
5.2.2 选好栽培场所,搞好培养室和接种室内外清洁卫生,使用前彻底消毒灭菌,避免杂菌产生的环境条件。
5.2.3 栽培中调节好温湿度,加强通风换气,控制料面无积水。严防杂菌污染。
5.2.4 栽培场所出入口安装纱网,防止螨类、菇蝇、跳虫等害虫迁入。
5.3 药剂防治
5.3.1 防治原则
应符合GB 4285和GB/T 8321的规定。科学使用农药,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使用,以延缓病菌和害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效。允许使用的低毒农药,无菇期每种每茬最多使用2次。施药距采菇期间隔10d以上。坚持农药的正确使用,按使用浓度施用,施药力求均匀周到。
5.3.2 防治杂菌
5.3.2.1 木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喷洒,每
5.3.2.2 青霉、毛霉、曲霉:感染时及时挖除发病部位后撒上一层
5.3.3 防治虫害
5.3.3.1 跳虫: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喷雾。
5.3.3.2 螨类:用20% 甲氰菊脂乳油1000倍液,或1.8%齐墩螨素1000倍液,或20%螨死净胶悬剂2000倍~30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喷雾。
5.3.3.3 线虫:用1%的冰醋酸喷雾防治。
5.3.3.4 菇蝇:用2.5%的溴氰菊脂乳油1000倍~1500倍液,或5%氯氰菊脂乳油1000倍~1500倍液喷雾,可兼治跳虫等,还可用80%敌敌畏800倍液喷雾。
6 采收
榆黄菇采收的标准:菇盖充分展开,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下凹部分白色毛状物开始出现,孢子尚未散落。
7 生产档案
7.1 应建立生产技术档案。
7.2 应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