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榆黄菇生产技术规程

DB

青岛市地方标准

DB3702/T 1582010

 

 

 

榆黄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0-12-30发布

2011-03-20

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天农食用菌有限公司、即墨市农业局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谭胜利、王丽丽、吴双文、陈成胜、黄健、王秉鸿

 

黄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榆黄菇生产技术规程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地区榆黄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8079  种子质量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NY 5010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深,土层不限制,并符合NY 5010的规定。

4 生产技术

4.1 栽培场所

简易房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窖等场所均能栽培,但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有散射光,能保温保湿,通风换气方便。使用前要严格消毒,每立方米设施用40%甲醛17mL98%高锰酸钾晶体14g混合产生气体消毒,时间要求8h,或用99%的硫磺粉每立方米15g燃碳火消毒,时间需达24h

4.2 栽培季节

栽培适期多在秋冬季。气温不高于20是最理想的接种期,15 是最适宜的出菇期。在设施条件较好既能升温降温的环境中,可以全年生产。

4.3 菌种选择

榆黄菇的种性要求具备:发菌快、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品质好。品种按出菇温度可分为低温种、中低温种、中高温种和广温种四大类型。栽培者应按市场要求和栽培季节选择适宜品种。

4.4 塑料袋的规格和要求

一般选用厚0.08cm0.1cm,宽15cm18cm的高压聚乙烯或低压聚乙烯薄膜筒,截成长55cm60cm的料袋。塑料袋应清洁、牢固、无毒、无污染、无异味,并应符合GB 9687的规定。

4.5 拌料与装袋

栽培榆黄菇的原料一般以棉子壳、木屑、玉米芯和作物秸秆为主,但需干、无霉沤、无油垢、无杂物,栽培时一般配合使用,相互掺和。栽培料调制要达到“两匀一充分”,即各种干料拌匀,料水拌匀,原料吸水充分。调制好的栽培料适宜含水量应为60%65%(即用手尽力握指缝有水珠,但不下流),pH 5.56.5

4.6 灭菌

培养料配制好后,要在当天装完灭菌,避免原料酸化。要求始火到灶温达100的时间不超过6h,当灶温达100时保持10h就可达到灭菌效果。

4.7 接种

为确保发菌成功,待灭菌后的培养袋料温降到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选用活性好的适龄优质菌种,打开袋口将菌种掰成块状接入,叠紧袋口,接种完成后,把培养料袋运往培养室,进行发菌培养。

4.8 发菌

气温高于25时,单行单层发菌,气温15℃~18时,菌袋2层~3层单排摆放,气温在10时菌袋3层~4层摆放,并要盖草帘等保温。正常温度下从第3d开始翻垛,然后5d7d进行下一次翻垛,结合翻垛检查有无杂菌感染,若发现异色杂菌,可用消毒刀挖去,撒上石灰或用 50%多菌灵 500 倍液消毒。榆黄菇发菌阶段最适宜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当培养料面形成白绒毛状菌丝体时,即可出菇。

4.9 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温度控制在13℃~18。适当增加散射光,加强通风换气,拉大温差,促进原基分化。出现菇蕾时,及时解开袋口,将袋口翻卷,露出菇蕾,立体墙式堆垛。垛行间留90cm走道,每条走道留对流通风孔。当出现幼菇时,喷水要少而勤,相对湿度85% ,随着菇体长大,喷水次数可增至每天2次~3,湿度提高到90%。第一茬收完,要及时清理料面,去掉残留的菌柄、烂菇,同时进行喷水保湿,并盖塑料薄膜保温,为了提高第二茬的产量,结合喷水管理,可在100kg水中加0.2kg磷酸二氢钾,或糖水喷在菇体上。约10d12d第二潮菇现蕾。如此反复管理,一般可出35潮菇。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榆黄菇生产目的。

5.2 物理防治

5.2.1 选择新鲜培养料,并在露天曝晒2d3d杀菌消毒。

5.2.2 选好栽培场所,搞好培养室和接种室内外清洁卫生,使用前彻底消毒灭菌,避免杂菌产生的环境条件。

5.2.3 栽培中调节好温湿度,加强通风换气,控制料面无积水。严防杂菌污染。

5.2.4 栽培场所出入口安装纱网,防止螨类、菇蝇、跳虫等害虫迁入。

5.3 药剂防治

5.3.1 防治原则

应符合GB 4285GB/T 8321的规定。科学使用农药,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使用,以延缓病菌和害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效。允许使用的低毒农药,无菇期每种每茬最多使用2次。施药距采菇期间隔10d以上。坚持农药的正确使用,按使用浓度施用,施药力求均匀周到。

5.3.2 防治杂菌

5.3.2.1 木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喷洒,每15kg药液可喷洒 4000筒~5000筒。

5.3.2.2 青霉、毛霉、曲霉:感染时及时挖除发病部位后撒上一层0.2cm0.3cm的石灰或草木灰,也可用0.1%的多菌灵药液喷雾。

5.3.3 防治虫害

5.3.3.1 跳虫: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喷雾。

5.3.3.2 螨类:用20% 甲氰菊脂乳油1000倍液,或1.8%齐墩螨素1000倍液,或20%螨死净胶悬剂2000倍~30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喷雾。

5.3.3.3 线虫:用1%的冰醋酸喷雾防治。

5.3.3.4 菇蝇:用2.5%的溴氰菊脂乳油1000倍~1500倍液,或5%氯氰菊脂乳油1000倍~1500倍液喷雾,可兼治跳虫等,还可用80%敌敌畏800倍液喷雾。

6 采收

榆黄菇采收的标准:菇盖充分展开,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下凹部分白色毛状物开始出现,孢子尚未散落。

7 生产档案

7.1 应建立生产技术档案。

7.2 应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