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无公害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DB   青岛市地方标准 DB3702/T 157—2010               无公害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0-12-30发布           2011-03-20实施

    

  

. II

1 范. 1

2 规范性引用文. 1

3 术语和定. 1

4 产地环. 1

5 栽培技. 2

6 病虫害防.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无公害平菇生产常用的药物和使用方.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无公害平菇生产禁止使用的化学. 8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市食用菌工作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永显、姜鹏、朱一明、江健健、王向积。


公害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平菇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市无公害平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12728-2006 食用菌术语

GB 19172-2003 平菇菌种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5095-2006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NY 5099-2002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333-2006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358-2007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修改<农药管理条例>的决定》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2006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产地环境

    4.1      生产场地

生产场地应符合NY 5358-2007NY/T 5333-2006的规定,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有饮用水源。

    4.2      栽培场所

各类温室、拱棚和园艺设施等均可用作菇房(),要求通风良好、可密闭。应配备调节温度和光照的草帘、草苫、遮阳网等,入口和通风口安装防虫网。

    4.3      水质条件

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5      栽培技术

    5.1      场所处理

    5.1.1      清洁整理

菇房(棚)使用前,进行清洁整理,清除杂物、杂草等,平整土地,以利排灌。

    5.1.2      灭虫和消毒

    5.1.2.1      灭虫

4.3%甲维·高氯氟乳油2000倍~2500倍液喷雾或5%氟虫腈(锐劲特)2000倍喷雾杀虫。施药后密闭48h72h

    5.1.2.2      消毒

地面撒适量石灰粉消毒;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消毒。

    5.2      菌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能好的适龄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的规定,质量应符合GB 19172-2003的规定。

    5.3      菌种生产

    5.3.1      母种培养基

试管母种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配方: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1820g,1000mLpH自然。

    5.3.2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

    5.3.2.1      原料及常用配方

培养基原料应符合NY 5099-2002的规定。常用配方:棉籽壳75%,麦麸20%,蔗糖1%,过磷酸钙3%,石膏1%,含水量60%65%pH5.56.5

    5.3.2.2      拌料

将棉籽壳、麦麸称重摊于水泥地面上,边喷水边翻料。待其吃足水后,堆制2h4h,将过磷酸钙、石膏、蔗糖撒在其上翻拌均匀,并视培养料含水情况添加水。

    5.3.2.3      装瓶(袋)

原种采用750ml蘑菇瓶,栽培种用750ml的蘑菇瓶或用规格为17cm×33cm的聚丙烯塑料袋作为容器。塑料瓶(袋)应符合GB 9688规定。750ml蘑菇瓶装湿料250g左右,17cm×33cm聚丙烯袋装湿料1000g左右,瓶口塞上棉塞,袋口用塑料绳扎口。

    5.3.3      灭菌

    a)      高压蒸汽灭菌法,主要用于母种和原种培养基。母种培养基灭菌条件为0.11MPa0.12MPa0.5h。原种培养基灭菌条件为0.14MPa1.5h

    b)      常压蒸汽灭菌法,主要用于栽培种培养基。灭菌条件为灭菌器内达到100保持10h12h。采用的灭菌器具主要有蒸笼、灭菌桶、灭菌柜等。

    5.3.4      接种

操作方式按NY/T 528的规定执行。每支母种接68瓶原种,每瓶原种接50瓶或20袋栽培种。

    5.3.5      菌种培养

接种后,将菌种瓶(袋)放在通风、干燥、清洁的培养室内。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15d左右应将上下层菌种调换一次。在菌丝长满培养料面之前,每隔3d4d进行一次杂菌检查,菌丝长至半瓶(袋)和长满瓶(袋)时,再各进行一次杂菌检查,及时清除杂菌污染的菌种。

    5.4      栽培料生产

    5.4.1      栽培料及分装容器

栽培原料应符合NY 5099-2002的规定。生料和发酵料栽培采用普通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 24cm28cm折径,长50cm55cm。熟料栽培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20cm24cm折径,长40cm45cm,厚0.04mm,聚乙烯塑料袋应符合GB 9687的规定。

    5.4.2      生料生产

常用配方:棉籽壳97%99%,生石灰1%3%,含水量 58%62%。将生石灰均匀撒在干棉籽壳上,搅拌均匀后,加水搅拌至含水量40%50%,培养料吸水1h2h。除高温季节外,均可进行生料栽培。

    5.4.3      发酵料生产

    5.4.3.1      常用配方

    a)      配方一:棉籽壳60%,玉米芯25%,麦麸或米糠10%,玉米粉3%,石膏1%,石灰1%,含水量60%65%

    b)      配方二:玉米芯50%,棉籽壳30%,麦麸或米糠15%,玉米粉3%,石膏1%,石灰1%,含水量60%65%

    5.4.3.2      发酵方法

将原料搅拌均匀,建堆,堆成宽1.0m1.5m、高1.0m1.3m、长度不限的梯形料堆。 用直径10cm的木棍在料堆上插孔通气,孔间距50cm 覆盖草帘保温,发酵过程中严防雨淋。必要时,料堆周围环境喷洒4.3%甲维·高氯氟乳油2500倍液灭虫。 当温度上升至55开始计时,维持556524h后翻堆。翻堆时使料堆内外交换,重建堆,如此翻堆23次。如含水量不足可加石灰水调节,pH7.5pH8.5。散堆降温。温度降至28即可播种。

    5.4.4      熟料生产

    5.4.4.1      常用配方

    a)      配方一:棉籽壳81%,麦麸或米糠15%,玉米粉3%,生石灰1%,含水量62%65%

    b)      配方二:玉米芯45%,棉籽壳30%,麦麸或米糠20%,玉米粉3%,石膏1%,石灰1%,含水量62%65%

    5.4.4.2      灭菌

将原料搅拌均匀后,装袋,盛于筐内,100常压蒸汽灭菌8h10h;或将原料搅拌均匀后堆积发酵24h48h,装袋,100常压蒸气灭菌3h4h

    5.5      播种和接种

    5.5.1      播种

生料和发酵料栽培采用层播方式,四层菌种三层料或三层菌种两层料。边装料边播种,表层菌种量多一些,以布满料面为准。播种量为干料重的15%20%

    5.5.2      接种

灭菌后的熟料在洁净条件下冷却至30以下,按无菌操作方法两头接种,接种量一般为8%左右。

    5.6      发菌管理

    5.6.1      温度及湿度

发菌菇房(棚)温度控制在1826,料温控制在2028之间。料温超过28时,可采取疏散、通风等降温措施;料温低于20时,可采取多层发菌、覆盖草帘等保温措施。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

    5.6.2      光照强度

除检查和操作外,保持黑暗或暗光。

    5.6.3      通风

发菌菇房(棚)每天通风23次,每次0.5h。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CO2浓度控制在0.1%以下。

    5.6.4      翻垛

正常温度下,从第3d开始翻垛,每隔5d7d翻垛一次,及时清除杂菌污染的菌袋。

    5.6.5      菌袋通气

当菌袋两头菌丝各长进料内2cm3cm时,在菌丝生长带上端1cm2cm处用无菌大头针周身刺孔810个,以通气补氧,促进菌丝健壮生长。

    5.7      出菇管理

    5.7.1      催蕾

当菌丝长满培养料后,将菌袋移入出菇房(棚),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加大昼夜温差达10左右,增加光照强度,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和分化,形成菇蕾。

    5.7.2      温度

根据季节和栽培品种的不同,控制出菇房(棚)温度在适宜范围。夏季白天控制在30以下,其他季节控制在1018

    5.7.3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不宜对初形成的原基直接喷水,幼菇菌盖直径达1cm以上时,可直接向菇盖喷水,喷水量以湿润菌盖但不积水为宜。

    5.7.4      通风

不宜在原基初形成时通风换气。宜在原基大量形成后通风换气,方法同本标准5.6.3

    5.7.5      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为50Lx600Lx

    5.8      转潮管理

    5.8.1      二潮菇管理

头潮菇采后,菌袋先停水4d5d,再循环喷湿菌袋,以后每天轻喷水1次~2次,并通风换气,使袋口料面保持半干半湿状态,经过7d10d管理,二潮菇陆续发生。

    5.8.2      三潮菇管理

二潮菇采后,将菌袋浸泡水中进行大量补水,同时追施0.1%尿素,0.1%磷酸二氢钾和1%蔗糖。浸泡1d2d后,排好菌袋,进行保湿、通风和温差刺激,促进三潮菇形成。

    5.8.3      覆土

出过数潮菇后,脱袋,平放于地面,覆盖1cm2cm左右厚的潮湿土壤,或码成菌墙,在菌袋间隙填土。覆土应符合NY 5099-2002的规定。

    5.9      采收及包装

平菇成熟的标准是菌盖边缘由内卷开始转向平展,下凹部分白色毛状物开始出现,孢子尚未散落。平菇采收前进行抽样化验,其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检验结果应符合NY 5095-2006的规定。采收人员可戴口罩防止孢子过敏。采收后及时清除袋口残留的菇根、死菇等。塑料包装物应符合GB 9687GB 9688的规定。妥善存放包装物,防止有害物质污染。

    5.10      菇房(棚)清理

出菇结束后,及时清运废弃栽培料。菇房(棚)清洁后,进行灭虫和消毒,方法按5.1.2执行。

    6      病虫害防治

    6.1      主要病虫害

    6.1.1      主要虫害

平菇厉眼蚊、瘿蚊、平菇尖须夜蛾、星狄夜蛾、菇螨、菌蛆、跳虫等。

    6.1.2      主要病害

毛霉、木霉、绿霉、青霉、曲霉、脉孢霉、褐腐病、褐斑病等。

    6.2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尽量不施用化学药剂。在必须施用时,做到安全合理用药,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6.3      综合防治

    a)      选用丰产性好、抗性强的优良品种;

    b)      用低湿、低温、通风、石灰处理等综合措施防治真菌和细菌性病害;

    c)      菇房(棚)入口和通风口装防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进入;

    d)      栽培场地和周围环境定期灭虫消毒,污染袋深埋处理或运离菇房(棚);

    e)      用黑光灯、黄板和毒饵诱杀害虫;

    f)      采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病虫害。

    6.4      药剂防治

在无菇期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或已在食用菌上登记、允许使用的药剂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不得在出菇期向子实体上喷药。用药应符合GB 4285GB/T 8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及《国务院关于修改<农药管理条例>的决定》的规定,严禁施用国家明文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严禁施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及重金属制剂、杀鼠剂等;不得在栽培基质和覆土中加入或在发菌、出菇期喷洒使用生长激素类物质。病虫害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参见附录A,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参见附录B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无公害平菇生产常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案

    A.1       

药剂名称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

使用浓度或剂量

石灰粉(水)

病原真菌、害虫

拌料、拌土、喷(撒)地面环境、擦洗用具、处理杂菌

1%5%或根据用法而定

漂白粉

细菌、线虫等

1%溶液喷洒环境;0.5%溶液喷洒菌床;5%溶液浸洗工具

根据用法而定

二氯异氰尿酸钠

细菌、真菌

培养室和菇房喷雾消毒、覆土层消毒

40%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

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消毒剂

细菌、真菌

熏蒸接种箱(室)、培养室或菇房

2g4g/m3

高锰酸钾

细菌、真菌

喷洒环境及擦洗用具

0.2%溶液

过氧乙酸

细菌、真菌、病毒

喷洒环境或处理杂菌、床架材料

0.2%0.5%

乙醇

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或工具、表面等

75%

新洁尔灭

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工具或喷洒空间

0.25%溶液

甲基托布津

病原真菌、霉菌

菇房消毒、处理杂菌或床架材料

7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咪鲜胺锰盐

侵染性病害、霉菌

喷洒出菇面、覆土层或处理杂菌

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0.5g/m2

噻菌灵

褐腐病、青霉、绿霉

拌、喷覆土或喷洒地面环境

500g/L悬浮剂1000倍液

百·福

木霉、疣孢霉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洒、处理覆土

30%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中生菌素

细菌性和部分真菌性病害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雾

3%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多抗霉素

真菌性病害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雾

10%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菇螨、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雾

1%乳油5000倍液

高效氟氯氰菊酯

菌蛆、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雾

2.5%乳油2000倍液

甲维·高氯氟

菌蛆、菇螨、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雾

4.3%乳油20002500倍液

氟虫腈(锐劲特)

菌蛆、鳞翅目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雾

50g/L悬浮剂2000倍液

多杀霉素

鳞翅目、双翅目害虫、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雾

2.5%悬浮剂1500倍液

克螨特

菇螨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靶标喷雾

73%乳油3000倍液

氯化钠

蛞蝓、蜗牛

针对靶标喷雾

5%溶液

碘化钾

线虫

喷洒、浸泡菌料

0.1%溶液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无公害平菇生产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

    B.1      高毒农药

    B.1.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食用菌作为蔬菜的一类也应完全参照执行,不得在平菇培养基质和覆土中加入或在发菌、出菇期喷洒使用。高毒及高残留农药有甲拌磷(三九一一)、治螟磷(苏化203)、对硫磷(一六〇五)、甲基对硫磷(甲基一六〇五)、内吸磷(一〇五九)、杀螟威、久效磷、磷胺、甲胺磷、乙拌磷、异丙磷、三硫磷、氧化乐果、蝇毒磷、甲基异柳磷、地虫硫磷、水胺硫磷、氯唑磷、硫线磷、速扑杀、特丁硫磷、克线丹、苯线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锌、磷化铝、氰化物、涕灭威、速灭威、灭多威、克百威(呋喃丹)、铁灭克、氟乙酰胺、毒鼠剂、砒霜、杀虫脒、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毒杀酚、五氯酚钠、二氯溴丙烷、滴滴涕、六六六、林丹、硫丹、氯丹、三氯杀螨醇,以及其它重金属农药制剂等。

    B.1.2      以上所列是目前禁用的部分农药品种,该目录将随着国家新标准规定而修订。

    B.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混合型基质添加剂

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清的混合型基质添加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