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小麦超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根据青岛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产地环境、主要生育指标、土壤条件、栽培技术(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规程由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起草。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曲善珊、李松坚、刘岩一、王溯、孔高原、李海珍、孙锡勇。

 

小麦超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小麦超高产生产的产地环境、主要生育指标、土壤条件、栽培技术等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青岛地区小麦600kg/667m2以上优质小麦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71  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17420  微量元素叶面肥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应符合NY 5332的规定。

4 主要生育指标

4.1 群体动态指标

中穗型品种,每667m2基本苗12万~16万,冬前每667m2总茎数为60万~80万,春季最大总茎数为80万~100万。

4.2 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

4.2.1 产量指标

适用于每667m2产量600kg以上的麦田。

4.2.2 产量构成指标

中穗型品种,每667m2穗数45万~50万,每穗粒数33粒~36粒,千粒重40g45g

5 土壤条件

土层厚度100cm以上,耕作层20cm以上。0cm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1.2%,全氮≥0.1%;碱解氮≥80mg/kg速效磷≥25mg/kg,速效钾90mg/kg有效硫≥20mg/kg

6 栽培技术

6.1 播前准备

6.1.1 品种

6.1.1.1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试验、示范,适应当地生产条件,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光合能力强、不早衰的冬性或半冬性高产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6.1.1.2 种子处理

用专用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2%戊唑醇(立克锈)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包衣质量符合GB 15671的规定;农药质量符合GB 4285的规定。

6.1.2  施肥

6.1.2.1 施肥原则

有机肥与无机肥、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在氮肥和钾肥的运筹上,应注意前肥后移。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6.1.2.2 施肥数量

667m2施优质土杂肥3000kg以上,或玉米秸秆还田,纯氮(N15kg16kg,磷(P2O57kg9kg,钾(K2O7kg9kg,硫素3kg4kg,硫酸锌1kg2kg,硼肥1kg

6.1.2.3 施肥方法

将全部的有机肥、磷肥、锌肥、硼肥,30%50%的氮肥,50%的钾肥作底肥;50%70%的氮肥和50%的钾肥在来年小麦拔节期追施。硫素采用硫酸铵,或硫酸钾,或过磷酸钙等形态肥料施用。

6.1.2.4 秸秆还田

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残茬高度≦8cm;茎秆切碎长度≦10cm,并均匀抛撒。耕翻或旋耕掩埋秸秆,旋耕要求2遍~3遍,破碎玉米根茬,后要浇水塌实土壤。每亩浇水40m3(下同)

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时不需要浇水,玉米秸秆翻压后,用镇压器多压几遍。

6.1.3 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每667m2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kg,兑水1kg2kg,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耕地前均匀撒施地表,随耕地翻入土中。

6.1.4 整地作畦

及时倒茬整地,因地制宜确定深耕、深松或旋耕,耕翻后及时耙耢镇压,达到上松下实,地面平整。耕深25cm以上、旋耕15cm以上、深松30cm以上,每隔2年深耕或深松1年。

提倡大畦小背,畦宽2.8m3.2m,畦背宽40cm左右。

6.2 播种

6.2.1 播种期

最佳播期为10512日。

6.2.2 播种量

要按照亩基本苗、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最佳播期内,中穗型品种每667m2基本苗12万~16万。

6.2.3 播种方式

用小麦精播机、半精播机、宽幅精播机等机械播种,平均行距20cm25cm;播种深度3cm5cm

6.2.4 播后镇压

小麦播种机要带镇压装置随种随压,播种后再用镇压器镇压。没有浇水造墒的秸秆还田地块,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划锄。

6.3 田间管理

6.3.1 冬前管理

6.3.1.1 查苗补苗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6.3.1.2 划锄、镇压

遇雨或浇水后,及时划锄保墒;旺长苗麦田要适当踩压或镇压。

6.3.1.3 防除杂草

11月上旬,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及时防除杂草。阔叶杂草每667m275%苯磺隆1g,或15%噻磺隆10g;抗性双子叶杂草每667m25.8%双氟磺草胺(麦喜)悬浮剂10ml,或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50ml6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单子叶杂草每亩用3%甲基二磺隆(世玛)乳油3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每667m2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60ml70ml,或10%骠马乳油30ml4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

6.3.1.4 防治地下害虫

667m2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0.25L0.3L,兑水10倍,喷拌40kg50kg细土制成毒土,在根旁开浅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施入药土;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顺垄浇灌,防治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6.3.1.5 浇冬水

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以下时,于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左右时浇水,并及时划锄。

6.3.2 春季管理

6.3.2.1 划锄镇压

小麦返青后及早进行划锄镇压,增温保墒。

6.3.2.2 防除杂草

冬前没防除杂草或春季杂草较多的麦田,于小麦返青期,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防除杂草。防除方法同越冬前。

6.3.2.3 化控防倒

    对旺长麦田或株高偏高品种,于起身期叶面喷洒壮丰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

6.3.2.4 追肥浇水

拔节前后追肥浇水。每667m2追施纯氮8kg10kg,钾(K2O)3kg4kg

6.3.2.5 病虫害防治

纹枯病防治:当病株率达到10%15%时,每667m220%三唑酮乳油50ml,或25%丙环唑35g,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g60g,加水40kg50kg喷雾防治;或用5%井冈霉素150g200g加水70kg80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上述药剂连喷两次,每次间隔7d10d

麦蜘蛛防治:结合浇水振动麦秆,降低虫口密度;当虫口密度达到米单行600头时,用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

6.3.3 后期管理

6.3.3.1 浇水

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浇水。

6.3.3.2 病虫害防治

赤霉病防治:开花期遇阴雨,每667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g100g,兑水稀释1000倍,对穗喷雾防治。严重时连喷2次,间隔7d10d

白粉病防治:当病叶率10%时,每667m2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6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兑水50kg喷雾。

麦蚜防治:抽穗至灌浆期,当百穗蚜量达到500头时,每667m210%吡虫啉,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g15g,兑水50kg喷雾防治。

麦蜘蛛防治:当虫口密度达到米单行600头时,每667m220%甲氰菊酯乳油30ml,或40%马拉硫磷乳油30ml,或1.8阿维菌素乳油810ml,兑水30kg喷雾。

6.3.3.3 叶面喷肥

小麦开花至灌浆期叶面喷施1%2%的尿素溶液和2%4%的过磷酸钙溶液,或0.5%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等叶面肥50kg60kg,连喷2次~3次,每次间隔7d10d。叶面肥应符合GB/T 17420的规定。

为减少田间作业次数,提高效率,叶面肥可和杀菌剂、杀虫剂混合喷施。每667m215%三唑酮粉剂80g100g10%吡虫啉10g15g、磷酸二氢钾100g150g,兑水50kg叶面喷施,起到防白粉病、蚜虫、干热风等一喷三防的作用。

6.4 收获

6.4.1 收获时期

蜡熟末期及时收获。蜡熟末期的长相为小麦茎秆全部变黄,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

6.4.2 秸秆还田

用联合收割机,或小型收割机收割,留茬高度≦15cm。联合收割机后部加装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机,或用单独的秸秆粉碎机切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越碎越好,均匀抛洒在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