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临清市烟店镇杨圈村种粮大户许俊峰
2013年,对我来说,非同寻常。原来颗粒无收的沙荒地,现在农机遍地撒欢乱跑,新技术推着产量噌噌往上蹿。流转的155亩地,今年两季毛收入29.5万元,纯收入9万多。加上闲时提供代耕服务,2013年我靠种地收入也有10多万元。
这一年,最欢喜的事,莫过于百亩土地流转,实现了我做职业农民的梦想。我所在的村地处黄河故道,土质不适合种庄稼。这些年,俺村和邻村的人都忙着搞轴承加工,每年也有个几万元收入。但几个村沿河坡的很多地块撂荒了,杂草长得老高老高。种了一辈子地的我,和地有感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13年初,在原有70亩地的基础上,我以每亩每年260元的价格,从邻村15户人家流转来85亩沙荒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5亩。我把种地当成我的职业,发誓定要让土地结出“金疙瘩”。我投入10万元添了旋耕机、播种机;在地头架电线,打了两眼井。现在播种、施肥、浇水、收割现代机械一条龙,机器在地里撒欢奔跑。加上播的是好种子,抗倒伏、品质好,在涝灾严重的情况下,我的地每亩还增收了200多斤。
2013年8月,我一分钱也没花,注册了“俊峰家庭农场”,成了临清市第一个家庭农场主。30万元无息贷款,我正在申办。与此同时,农技专家成了俺的“座上宾”。他们告诉我,地该补什么营养,怎样提高地力;我还参加了各种培训,把学到的技术用在种田上。繁育的济麦22原种,高产,抗倒伏,价格比一般小麦高出2毛。新引进的玉米良种,每亩增收了200到300斤。有了国家政策支持,又有专家帮忙,我觉得规模种地大有奔头。
靠种地,我不愁吃穿,家里新添置了冰箱,买了汽车,还能给上大学的孩子攒点钱。一向重商的老少爷们,也开始羡慕我了,伸出大拇指夸我,说没想到你种地也能赚不少钱。过去叫咱“泥腿子”,现在咱是“农场主”,我感到种地真的很幸福。有人说,你们两口子怎么还不到城里买房住,别干这劳神子的活儿了。但俺两口子都不想去。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俺正赶上了好时候,多种地、种好地,学好用好新技术,为国家粮食丰收添砖加瓦。
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做一个幸福的农场主,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收获……我会很幸福。(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