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绿色食品严厉打假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应对绿色食品严厉打假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权威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市场上真正的绿色食品很少,大多是滥竽充数。面对汹涌而来的“绿潮”,参加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呼吁,应对绿色食品严厉打假,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提供的数字表明,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绿色食品企业204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为4030个。而这其中的许多产品是专门销往国外的,国内市场根本难觅踪影。
  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介绍,现在许多人在选购食品时都把绿色食品作为首选,说明我国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正不断加强。但绿色食品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准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北方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金连武说,造成绿色食品真少假多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优质不能优价。生产绿色食品对土地质量、肥料、生产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因而成本也要高出许多。1亩绿色蔬菜,成本大约要比普通蔬菜高100-1000元,用工增加50-200个。因此,绿色食品价格应该高于普通同类食品价格。
  然而,由于绿色食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加上绿色食品的外表与普通食品没有多少区别,消费者难以辨认,绿色食品不能实现优质不能优价,这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金连武指出,北方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二十多个品种的绿色食品全部销往国外,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市场流通体制不很畅通。其它农产品借人们追求健康、安全的心理,打着绿色食品的幌子浑水摸鱼,造成了绿色食品市场混乱。然而,对这种制假售假的行为,至今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工商部门顾不上,各地方的绿色食品办公室又没有执法权。作为质量证明的绿色食品商标,其文字和图形都是经过注册的,尽管受到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保护,然而执法难度却很大。
  据了解,在我国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必须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然而,即使是经过认证的产品,其质量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为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我国绿色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代表委员们呼吁,要对绿色食品严厉打假,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符合条件且产品经过安全项目检验合格的生产基地,可颁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许可证。对上述食品从饲养、种植、屠宰、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强化监督管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决不能冠以绿色食品的招牌在市场销售。此外,还应组织引导大型商业流通企业参与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大力组织建设绿色农产品销售配送中心,引导和指导企业建设专业化流通渠道,通过组织产品推介、展示展销、商贸洽谈等活动,做好产销衔接服务,充分实现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