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岛地区小麦良种生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及收获、晾晒、储藏。
本标准适应于青岛地区的小麦良种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1~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小麦良种
指用小麦原种繁殖的第1代~第3代种子,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4 生产技术
4.1 种源的选择
繁育良种的种源应是育种家的原种或是提纯复壮的原种,繁育的良种应具有原品种的典型性、一致性及丰产性,其良种的品质和播种的品质应符合国家GB 4404.1的标准规定。
4.2 选地
4.2.1 产地环境
选择生态及生产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的良种场或品种示范田内进行生产。要求一场一种,或一村一种,成方连片种植。产地环境应符合NY 5332的规定。
4.2.2 隔离
种子田与周围附近的田块保持有
4.2.3 检疫
种子田不存在检疫性病虫害。
4.3 播前准备
4.3.1 施肥
可通过秸秆还田等途径增施有机肥,配方施用化肥。注意提高秸秆粉碎、还田质量。
4.3.2 整地
及时倒茬整地,因地制宜确定深耕、深松或旋耕,耕翻后及时耙耢镇压,达到上松下实,地面平整,按规格作畦。
4.4 播种
4.4.1 种子处理
提倡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没有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
4.4.2 播种
适期、适量、足墒播种。选用小麦精播机、半精播机等机械播种,播种时做到专机专用,播前要清理干净机器内残余的种子,避免机械混杂。播深
4.5 田间管理
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及其它田间管理同大田。
4.6 田间去杂
田间去杂要逐户逐块进行,做到不留空地,不留死角,有条件的基地可由专人集中力量统一进行。
4.6.1 苗期去杂
入冬前到翌年返青拔节前进行,主要根据幼苗生长习性、叶色、生长势、抗病性、抗寒性等进行鉴定,发现杂株全部拔除。
4.6.2 抽穗期去杂
主要根据品种株型、株高、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日期等性状鉴定,发现杂株连根拔出。
4.6.3 成熟前去杂
在小麦灌浆期,继续田间去杂1次~2次,主要根据品种的株高、穗部性状、落黄性、芒的有无或长短、成熟日期等性状鉴定,发现杂株后,一定要连根拔除,防止遗漏下落穗。
4.6.4 田间杂草
禾本科杂草,如节节麦、野燕麦等在小麦抽穗前尽早拔除,并将它们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4.6.5 田间检验
小麦收获前,田间检验品种的真实性、纯度、检疫性病害及杂草。检验方法及标准符合GB/T 3543.1~3543.7的规定。
5 收获、晾晒、储藏
5.1 收获
蜡熟末期及时收获。专机收获,收获前将机器清仓,不得留有小麦和杂草种子,尽可能做到一机一品种,配备专用的运输车,避免机械混杂,保证种子质量。
5.2 晾晒
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降低水分,提高发芽率。切勿太厚或者太薄造成种子芽率下降,晾晒标准要求含水量不大于13%;晾晒时要扫清晒场,不同品种之间要相对隔离,最好做到一场一种,严防机械和人为混杂。
5.3 储藏
小麦良种入库前要做好芽率、水份、净度、容重的测定,达到小麦良种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库(仓)要清扫干净,做到防鼠、防雀、防虫、防雨、防潮。良种入库应按品种、基地分库(仓)储存,严防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