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经过5年发展,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胜利:我国非常重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首先是加强对配方粉的监管,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让企业负起主体责任、部门负起监管责任。例如,以前配方粉有免检产品,现在已经没有免检产品了;对出厂成品的关键指标实施严格检测等。其次,对奶源加强管理。农业部专门成立奶业管理办公室,对生鲜乳收购站全面整顿,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关闭不符合要求的奶站;运奶车辆实施准运证制度等。第三是生产许可证的重新审核。对1000多家乳制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严格审核,有将近2/5的企业因为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新的细则被淘汰。
经过5年的发展,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拿奶源基地建设来说,标准化规模化牧场建设速度非常快,有数据显示,和2008年相比,规模化牧场比例已在35%以上,比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前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规模牧场代表着技术装备,说明技术的水平和装备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总之,通过各方努力,我国奶业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定向好,在质量安全指标和营养指标上,与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基本没有差异,可以放心食用。
记者:奶业链的构成非常复杂,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奶粉加工到灌装有多个环节,您觉得哪个环节最容易出问题,对配方粉的威胁最大?
李胜利:根据奶业链分析,包括第一产业如奶牛养殖,第二产业如乳品加工,甚至第三产业,乳品销售环节上都可能存在着风险。现在,政府、企业包括一些研究单位都在做一些风险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影响奶业链的风险进行研究并预警。
当然,从整个产业链来讲,养殖环节的控制应该最重要,因为奶牛养殖是牛奶加工的第一车间,把源头控制好是最根本的。所以,在奶源生产这个环节永远不能掉以轻心,在投入品,比如奶牛的饲料、奶牛的饮水、挤奶的控制、管道的清洗、环境的污染等等都应该时时刻刻加强监管。在加工过程中,除了管道的清洗,还要注意一些添加剂一定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标准,保证质量品质。总之,婴幼儿配方乳粉关系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哪里出了问题都影响全局。
记者: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像管药品一样管奶粉”,这是否有利于提振消费者的信心?应该怎样加强监管?
李胜利:奶粉安全问题是个全球性的课题,奶业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行业。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可以做到全程可追溯、可监管,让人们看到了监管者的决心。采用了电子监管码的手段后,等于给了商品一个“身份证”,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查询到商品的名称、生产企业、规格、批号、批准文号、有效期、流向等各种信息,相对比较放心。
同时,这种管理办法也给企业一种警示,让企业真正担负起质量安全的首要责任。一方面,要求配方粉企业必须具有自建自控奶源。对以生鲜乳为原料的,要求具有自建奶源基地,确保生鲜乳质量合格;对以原料乳粉为原料的,要求企业对原料乳粉质量可控,并严格执行原料乳粉、乳清粉批批检验等措施,确保原料质量安全。同时,要求企业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严格执行生产过程记录和销售记录,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另一方面,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对出厂产品按照标准实行全项目批批检验。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五不准”: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不准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总之,参照药品管理确实是个好办法,把监管落到了实处,消费者应该对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充满信心。
记者:国产婴幼儿奶粉的标准体系和国际标准还存在哪些差异?
李胜利:一方面,我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关键指标方面和国际上是基本一致的,产品质量也处于国际水平。当然在一些方面,考虑到中国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食物结构等稍微做了些调整,但整体上,对蛋白、能量、微量元素等和国际上没有区别。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产品标准体系。比如奶源方面,我们的蛋白标准比国际标准偏低一些,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规模化牧场的奶源质量已经大幅度提升了,很多规模奶源的乳脂率都在3.6%以上,乳蛋白超过3.0%,而且体细胞数被控制在非常好的范围内,这些原料奶的标准非常好,完全可以生产出更高标准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记者:国家鼓励支持婴幼儿奶粉企业兼并重组,这是企业行为,政府如何在政策层面上有效引导?
李胜利:乳粉行业的整合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有很多家,但由于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对国家标准的执行力度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原料奶的质量和安全性的控制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地整合资源,提升婴幼儿乳粉行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婴幼儿乳粉企业兼并重组,有利于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国家也在引导、激励、支持相关的政策措施上加大了力度。目前正在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按企业的加工能力、奶源控制能力、技术能力、设备条件、检测能力等优胜劣汰,同时鼓励并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整合,逐步淘汰奶源基地没有保障和技术装备、检测条件落后的生产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