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有4万亩梨园,境内的一家合作社“掌控”其中2万亩。这2万亩分属于3000多户农民,梨园基本成方连片,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可以说高人一筹。 这家合作社是阳信诚信果蔬专业合作社。
为有可靠货源 企业建起合作社 阳信诚信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国亮经营着一家水果、蔬菜销售仓储企业,国内国外的生意都做。为了有稳定的货源和可靠的质量,2003年,刘国亮以农民的梨园为基础,建立起6400亩的基地。基地内的梨农按规程生产,产品以高于当地市场的价格卖给刘国亮。 基地运行了几年,刘国亮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和聘请来的技术人员不是本地人,既不太熟悉基地内的梨农,又不能天天盯在梨园里,管理和技术指导上会出现漏洞。梨农不按要求打药,梨质量出了问题,企业要承受损失;指导不到位,出现病虫害,梨农要承受损失。 为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刘国亮以6400亩基地为核心,成立了合作社。
发展大户成股东 股东带动梨农 合作社成立时,有11个股东。股东并不是拿现金入股,入股的是他们的梨园,一般是五六十亩,多的有200多亩。自己梨园面积不够的,可以向亲戚朋友“借”——只要能掌握着“借”来梨园的产品质量就行。用合作社股东、金阳街道办事处西大寨村村民孟德博的话说,股东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很好的威望,当地人要相信你;一个是过硬的梨园管理技术,别人梨园出了问题你去看看能知道是怎么回事。 11个股东的梨园没多大面积,股东的作用是带动。把所在村的梨农发展成社员,并带动他们按规程生产。股东就是所在村的村民,对全村每家每户都很清楚,最重要的是他们一天到晚就在村里,能随时了解、掌控梨园生产情况。 股东是可以发展的,目前股东发展到了23个,每个股东带动、掌控400亩至1000亩不等的梨园,从而使合作社的社员发展到3000多户,梨园面积达2万多亩。
统一行动 打药费用省三分之一 合作社社员的统一行动,除了技术培训外,主要体现在打药上。 以前梨园打药,都是各家打各家的,有早有晚。自家梨园药打得再仔细,周边有哪怕一小片梨园没打,病虫害就有可能再重新发展过来,结果是早打晚打的梨园相互“感染”,防治效果不理想。现在打工工资高,梨农大多雇用专业打药队来打药,这就为合作社在统一行动上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股东的协调下,打药队完全可以从一个方向,对一个村的梨园整体推进着打药,只是打到谁家,谁提供农药,并支付人工费用。“这种统一的打药办法,可为梨农节省三分之一的打药费用。”刘国亮说。
确保质量 三方利益实现一体化 社员的梨采摘后,可以卖给合作社,也可以卖给其他客商。卖给合作社的梨,基本是以下程序:社员把梨运到股东指定的地方,股东雇来的人对其分拣,成品果装箱,箱上有编号。在最终的检验和销售过程中,哪箱梨有问题,一查编号就知道是谁家的梨。 “卖给合作社的梨,最终质量若没有问题,每斤约给5分钱的奖励。”刘国亮说,一亩地产梨5000斤,可以拿到250元的奖励,“这基本够一亩梨园一年的农药钱了。” 股东的好处在所带动的社员身上。带动户每卖给合作社一斤质量可靠的梨,股东可从合作社得到四五分钱的管理费。这个费用,除去支付雇人分拣、装箱的钱,剩下的归股东。孟德博把西大寨村1000多亩梨园、400多户梨农全带动起来,全村80%的梨经他手卖给合作社,一年管理费净收入约为5万元。 “有了这样一种利益一体的机制,我们销售出去的梨,质量方面就放心了。”刘国亮说。他的企业现在年销售梨2万吨,不管销往国外的还是销在国内的,质量出了一点问题,都是刘国亮不敢想像的。(农村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