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是指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国家“三品”认证,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的农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和组织。品牌内含着产品品质的保障,是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作为一无形资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国外优质农产品大量涌入的情况下,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紧紧围绕名特优农产品,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形成了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崂山茶叶、大泽山葡萄、TOP-SUN花生等一些知名农业品牌,收到了明显成效,但与青岛农业生产的规模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的农业品牌仍显得数量较少,尤其是层次高、带动力强的品牌不多。目前青岛地区农村的人均耕地只有1.3亩,农业生产中的资源约束问题非常突出,要冲破这种约束,必须走品牌农业之路,向品牌要效益。
一、做足特色文章,创造市场需求
在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大路产品很难旺销,农民增产难增收,甚至会经常出现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情况。农业生产要走出这种怪圈,就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生产高品质的特、新、奇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做到人无我有,以特色引导消费,以特色创造市场新需求。
特色农产品的打造,一是要充分挖掘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青岛的大泽山葡萄、胶州大白菜、崂山茶叶、马家沟芹菜、红岛蛤蜊、里岔黑生猪等,这些产品都是经过多年营造已赢得较高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产品,应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改良和推广。二是走“引进试验推广”或“引进吸收创新试验推广”的路子,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将特色品种打造成特色优势产业。
二、推进标准生产,打造卓越品质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人民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在饮食上已经开始从过去的 “吃得饱”向 “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从国际上来看,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本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农业产业、生态环境和动植物健康,不断提高“绿色壁垒”技术标准,条件越来越苛刻,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一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度下降。虽然我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隐患。由于农资生产经营市场不规范,特别是从事农药经营的商家众多、进货渠道复杂,很难形成有效监管,再加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制度不健全,农民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生产过程中滥施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问题仍比较严重。打造农业品牌,仅靠特色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卓越品质,确保质量安全,惟有如此,才能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要紧紧围绕国际和国家农产品生产标准要求,加快青岛市农业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以特色村、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尽快使全市主要特色农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管理。
二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采取出口企业带基地、龙头企业建基地、农业园区转基地、科技大户领基地等方式,大力发展产供销密切衔接的复合型产业化模式,创建一批标准化综合性示范基地。基地用肥全部采用农家肥、豆饼,杀虫尽量采用生物制剂或物理方法而不用农药,保证药残不超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把品牌农业做优、做大、做强。
三要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市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区(市)监督检测站为基础、以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基地)、快速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逐步实施以例行监测和上市产品自检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安全监督制度,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试行以产地标示、认证标志与商标相结合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切实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
四要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执法综合能力,逐步建立起体制健全、队伍稳定、素质过硬、装备先进、执法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三、重视合作生产,追求规模效益
要在突出特色、做专做优的基础上把品牌农业做大做强,推进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应。
一是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加工、营销、品牌、信誉优势,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形式,让广大农户加入到供、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链网中来,规范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双赢。
二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健地推进专业村镇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和传统产品的特点,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引领、能人带动,以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实现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的转变。
三是发挥好“股份制联合家庭农场”、地区性或跨区域农业集团、现代化流通体系、涉农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一端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和多变的新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另一端则是农业产业链网的扩展延伸,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90%,其中深加工率达80%,而目前青岛市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6%,且多为初级产品、粗加工、大路货,精深加工较少,附加值较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大豆经精深加工制出的大豆卵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都很好。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原料价格的成百倍,有的甚至可达上千倍。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未来的趋势,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庞大,其中很多是世界著名的跨国企业 (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法国的达能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等)。一方面,这些企业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因而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青岛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规模较小,名牌企业少。从企业管理来看,多数企业家属于实战型人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欠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必须积极培育企业品牌。一是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培植大型加工企业。有三种途径:对现有小型企业从资金、技术、设备等各方面进行扶持;利用现有中大型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合作;招商引资,新建大型加工企业。二是将现有企业进行整合,打造“联合舰队”,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多创名优品牌。三是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为目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办技术研发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本着深加工、高科技、系列化的思路,跨行业、多学科合作攻关,围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研发新产品。将产品向酿酒、饮料、保健食品、药品、食用色素、糕点等方面发展。四是通过国内培训、组织到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考察等方式,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和国际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五、做足“牌头”文章,提升竞争实力
所谓“牌头”,包括市、省、国家评选出的各类名优品牌、农业部“三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与环境有关的国际认证、生产管理体系认证等标识。“牌头”即代表着质量,代表着信誉,“牌头”就是竞争力。
一要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工作。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是争创农产品品牌的主体,我市95%以上的农产品品牌来源于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因此,在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首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要认真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名优品牌的评选工作,对获得品牌认证的给予奖励。应把农业品牌创建成效列入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范围,为农业品牌的创建提供良好的环境。要抓好品牌产品的质量跟踪管理,依靠质量发展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壮大产业。
二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地理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它为特定区域内的产品塑造名牌构建了一个高位平台,在推广区域名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农产品中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能够促进农产品在原产地域的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还能够促进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从而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多功能农业创造契机。我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国家认定和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名优特产品,并且不少关联到民俗及饮食文化,内涵丰富,是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资源。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将会促进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的发展,保护和传播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同时还可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化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
三要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生产管理体系认证和“三品”认证工作。
与环境有关的认证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等,开展这方面的国际认证,是我市农产品打破环境技术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引导推广生产管理体系的认证,如种植养殖的GAP(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农药GLP (良好实验室规范)认证、兽药GMP(良好作业规范)认证、加工领域的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认证等,为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
六、强化宣传推介,扩大市场份额
在信息爆炸、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和消费者选择多元化的情况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观念早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生产出富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还要千方百计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它。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广告牌等各种媒体以及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各类农业节会等方式,强化对青岛农产品品牌的包装和宣传推介,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青岛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