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储粮乐选“粮食银行”

农民储粮乐选“粮食银行”
   

  6月17日,兖州市45万亩小麦收获完毕,预计今年亩产为560公斤。新驿镇朱张村村民郝廷爱看着收获的4000多斤粮食,心情复杂,她告诉记者:“丰收心里确实很高兴,可这些粮食往哪放啊,真让人头疼。”这时,地头上走来一个收购粮食的人,“麦子一斤一块一毛二分钱,卖吗?”郝廷爱急忙摆了摆手:“不卖,这价也太低了,我还是运回家放几天吧。”
  记者6月19日接到郝廷爱的电话,她欣喜地告诉记者:“我找到存粮食的地方了,镇上有家‘粮食银行’,人家有专门的大仓库储粮,可方便了,我们村的人都打算把粮食存到里头。”什么是“粮食银行”?它为何深得民心呢?

  农民储粮随时可取
  “收麦子的时候,就有很多粮商等着收粮,但这时价格普遍偏低,大多数农户还是不愿意出售粮食,只能拉回家等高价。”兖州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王冠英告诉记者,每家农户每年少说也得收获两三千斤粮食,但是往往因为家中场地小,只能把粮食堆在一起,用塑料布覆盖,四角压上砖头。“这就免不了老鼠糟蹋、虫子咬噬,而且来回搬运还消耗人力物力,放的时间长了还得再晾晒。”据王冠英测算,这一来二去,农民在传统的储粮环节就损耗了3%以上的粮食。
  郝廷爱所说的“粮食银行”恰恰帮助农民解决了这个问题。记者在位于新驿镇的兖州市新驿成明食品购销站看到,站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十几名工人正在将粮食通过输送机送进仓库。“我们从去年开始进行粮食仓储服务,仓库的仓储量为600万斤,小麦收割完才两天,仓库就存进200多万斤粮食了。”购销站负责人尹忠敏介绍说,麦子收割后,我们派车去田间地头拉运粮食,并为农户登记注册,发放储量凭证。农民可根据自身需要,凭“储粮卡”随时取原粮,也可以按粮食市场价兑换现金或面粉、面条等。
  “收购站的收购价比最初的市场价普遍高出8厘至1分2厘钱,如果农户愿意,我们就直接收购,不愿意我们就帮忙存着,每天都挂出市场收购价,农户觉得合适了,我们再帮忙卖出去。就拿今天的收购价来说,从麦子下地后的一块一毛二分钱,已经涨到了一块一毛七分钱。”在存储方面,尹忠敏说,“为了防潮,我们在仓库外面垒上了砖头,为了防虫,我们喷洒了保良药,而传统的家庭储存采用熏蒸的方法,容易产生毒药残留。”这样既避免了粮食浪费,又能保值增值,平均每吨粮食可增收100元。
  目前,兖州已经有30多家粮食收购、加工企业开始为农民进行储粮服务,这种“存取不限、随时可取、价跌保底、价涨就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农民存粮。
低于市场价不收存粮费
  尹忠敏告诉记者,“粮食银行”本身的利润很低,“如果最终农民卖粮的价格高于交易当天的市场收购价,就收取每斤2分钱的管理费,低于或等于市场收购价就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农民想兑换面食,我们负责加工,但不收钱。加工后,面食和麸子为7:3的比例,大多数农民都不要麸子,要了也没用,我们就留下麸子抵加工费,按照一斤0.75元的价格卖给附近养鸡场。”尹忠敏说,“我们不靠这个赚钱,而是依托‘粮食银行’建成面食厂,吸引农民将粮食卖给自己的收购站。”尹忠敏认为,在目前农户惜售的情况下,服务农民储粮是培育客户、收购粮食、提升售粮积极性的最好方法。
  在小孟镇,富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内也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镇中心附近的7个村子都把粮食统一运往这里,记者查看了合作社提供的农民储粮凭证,从6月14日开始,每天平均都会存入二三十万斤粮食,最多一天的储粮能达到四五十万斤。
  “这7个村子都是种子村,我们把收购的粮食进行筛选加工,让粮食变良种,现在良种最低收购价为1.3元,虽比粮食价格高出17%,但很多农户还不愿意卖。”合作社负责人李元福介绍说,等到粮价合适了,我们通知农户售粮,采用企业订单式销售,把粮食统一卖到益海嘉里(兖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通常我们会选择每斤1.45元—1.55元时将良种卖出。”李元福对记者说,企业也会给予合作社一定的奖励,“每吨奖励8元,送去的良种越多,奖励越多,如果达到百吨,每吨就奖励10元。”

  知根知底赢得信任
  在上世纪90年代,小孟镇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地通过提供厂房、机械等招商引资的条件,招来一个投资面粉厂的河北投资商。这个面粉厂收了农民的几百斤粮食,却携款潜逃了,相关农民也遭受了损失。“附近乡镇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王冠英告诉记者。
  小孟镇苏户村已经与富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了十年了,村主任苏茂海告诉记者,刚开始合作也是半信半疑,“钱会不会及时兑付?”、“经营不善倒闭了咋办?”。“但经过多年合作,农户们都只赚不赔,没有短斤少两的现象,也从没在钱上争吵过。”苏茂海说,“都是知根知底的当地企业,我们非常信任。”
  王冠英认为,目前兖州的“粮食银行”具有安全稳定性。“开办者都是经营了数十年粮食收购生意,并有做大做强的趋势,资金周转顺畅,与当地大型粮食企业有密切业务往来。经营时间长、本地企业开办的‘粮食银行’都会成为农民的首选。”(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