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地理标志 胶南绿茶
DB 青岛市地方标准 DB3702/T 160—2010 农产品地理标志 胶南绿茶 2010-12-30发布 2011-03-20实施 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胶南市茶叶协会。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胶南市茶叶协会、胶南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续周、张秀云、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胶南绿茶的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基地选择、茶园规划、茶树种植、土壤管理、肥料施用、花园浇水、病虫草害防治、越冬防护、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
本标准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胶南绿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1989 茶树种子和苗木
NY/T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020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NY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技术规程
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 茶叶
DB370284/T 003-2009 胶南绿茶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农业部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批准的范围,即山东省胶南市部分现辖行政区域,见本标准附录D。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胶南绿茶
产自胶南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域范围内,按DB370284/T 003-2009进行生产加工的绿茶产品,且具有汤似“小米汤”,香似“豌豆香”之品质特征的绿茶产品。
5 基地选择
5.1 总体要求
茶叶生产基地应选择生态条件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远离公路,周围无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5.2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 5020的要求。
5.3 地势
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半山坡或丘陵地,且集中连片,坡度以不超过30度为宜。
5.4 土壤
要求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4.5~6.5之间。
5.5 土质
以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土层深
5.6 水源
茶园周围要有一定的水源条件,地下水位应在
6 茶园规划
6.1 茶园生态建设
6.1.1 总体要求: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和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
6.1.2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 11767-1989中规定的一、二级标准。宜于我市种植的有性系品种的鸠坑种、黄山种等;无性系品种有龙井43、福丁大白等。
6.1.3 茶园四周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或北部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6.1.4 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6.1.5 对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6.1.6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6.2 茶园道路建设
6.2.1 总体要求: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和步道,区、片、块路路相通,以方便茶园作业和安全运输。
6.2.2 主道:能通行机动车,直通公路和厂区,并与支道相衔接,宽
6.2.3 支道:由主道分出,通往其他耕作区,供机具下地作业,与主道相接,宽
6.2.4 步道:在地块之间设立,与支道相接,宽
6.3 茶园水利建设
6.3.1 总体要求: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实行纵沟,横沟,隔离沟,拦水沟“四沟”配套,做到能蓄能排。提倡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6.3.2 纵沟与茶行垂直,横沟与茶行平行,隔离沟设置在茶园上方与防护林带交界处,在茶园下方与农田处设拦水沟。
6.4 茶园防护林带建设
6.4.1 防护林带分主林带和副林带,应在种茶前2年~3年完成,可选择侧柏、马尾松等常绿树种。
6.4.2 主林带与风害方向垂直,宽
6.4.3 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宽
6.4.4 防护林与茶树交界处要开挖隔离沟,以避免树跟侵入茶园。
7 茶树种植
7.1 深翻整地
7.1.1 平地和坡度在15度以下的缓坡地等高深翻;坡度在15度以上的要筑等高梯田;全部深翻
7.1.2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7.2 施足底肥
7.2.1 一般每
7.2.2 种植前在种植区开沟深
7.2.3 种子直播
7.2.4 播种前要进行选种、浸种、催芽等处理,以保证用种质量,提高出苗率。
7.2.5 播种主要包括畦、开沟、播种、覆土、铺草、浇水等步骤。
7.2.6 春季播种为宜。“清明”至“立夏”均可。
7.2.7 采用单行条植或双行密植,提倡“双行密植”。
7.2.8 单行条植为大行距
7.3 扦插苗移栽
7.3.1 扦插苗无主根,移栽时,提倡“带土、带肥、带水”定植。
7.3.2 春秋两季均可移栽。春季于“春分”与“清时”之间,秋季于“处署”与“白露”之间。
7.3.3 采用双行密植,大行距
7.3.4 茶苗栽前用20mg/kg的ABT 2号生根粉蘸根,以促进根系发育和茶苗成活。
7.3.5 移栽定植,开沟深
8 土壤管理
8.1 定期检测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用土壤改良措施。
8.2 采用地面覆盖(铺草,覆膜)等措施提高茶园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有毒物质污染。
8.3 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茶园浇水后或大雨后要进行松土;夏天多雨季节,要结合除草进行浅耕;茶季结束后,要结合施肥进行中耕;每年或隔年秋季进行一次深耕。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8.4 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可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在开花结果初始期结合深耕翻埋入土,以培肥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8.5 土壤pH值高于6.5的茶园宜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范围。禁止使用土壤化学改良剂和有害的城市垃圾、污泥等。
9 肥料使用
9.1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品种、茶树长势、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情况,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
9.2 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配合施用,避免单纯施用化学肥料和矿物肥料,提倡施用茶树专用肥。茶园宜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
9.3 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的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T 227的要求。
表1
|
项目 |
浓度限值,mg/kg |
|
砷, ≤ |
30 |
|
汞, ≤ |
5 |
|
镉, ≤ |
3 |
|
铬, ≤ |
70 |
|
铅, ≤ |
60 |
|
铜, ≤ |
400 |
9.4 施肥分为基肥、追肥、叶面喷肥。
9.4.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秋分”前后结合深耕,沿树冠垂直位置开沟深
9.4.2 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天~20天,开沟深
9.4.3 叶面喷肥:在采摘前7天~10天施用,采用以农业部登记注册的叶面肥,喷施时间以10时前或15时后为好,阴天无雨喷施效果最佳,要求喷湿喷透。
10 茶园灌溉(浇水)
10.1 要求
10.1.1 茶园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应符合NY/T 5020的要求。
10.1.2 茶园施肥后应及时浇水。
10.1.3 应浇足浇透“催芽”、“润肥”、“越冬”三水。
10.2 浇三水时间
10.2.1 催芽水
3月底至4月初撤除越冬防护物后,结合施追肥浇足浇透,能促进春茶萌发,提早开采。
10.2.2 润肥水
“秋分”前后,结合施基肥浇足浇透,确保茶园深土层有足够水分,润化肥料。
10.2.3 越冬水
“立冬”至“小雪”间,浇足浇透越冬水,能提高地温,减轻冻害,保护茶树安全越冬。
11 病虫草害防治
11.1 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内。
11.2 农业防治
11.2.1 发展新茶园或换种改植时,选用对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茶树品种。
11.2.2 加强茶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性。
11.2.3 采用相应的农艺措施,直接杀灭病虫害。
11.3 物理防治
11.3.1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11.3.2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11.4 生物防治
11.4.1 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以虫治虫。
11.4.2 使用生物源农药、制剂、病毒防治病虫害。
11.5 化学防治
11.5.1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用农药。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见附录B。
11.5.2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见附录C。
11.5.3 按照农业部199号公告,除全面禁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外,禁止使用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11.5.4 严格按照GB 4285、GB/T 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隔期。
11.5.5 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本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草害随种苗带入。
12 越冬防护
12.1 适时封园。在茶树停止生长前的“白露”至“秋分”间封园。少采秋茶,增强树势,能提高抗冻能力,减轻冻害。封园时,可普喷一遍波美0.3°Bé~0.5°Bé石硫合剂。
12.2 重施基肥(见本标准
12.3 浇足越冬水(见本标准
12.4 行间铺草:在“立冬”至“小雪”间进行,铺草厚度
12.5 蓬面撒草:“小雪”至“大雪”间进行,用软质麦草撒于茶蓬面上,要求使叶片依稀可见,盖面不严,且能透光。
12.6 搭防风障:“大雪”前在茶园北面用玉米秸搭建围帐;在茶行北侧,搭建高出茶蓬
12.7 培土:用于幼龄茶园。“小雪”前后进行,提倡“全培法”,北面略高,南面稍低,不露叶片或只露1-2片叶子。
12.8 建塑料大棚:提倡
13 茶树修剪
13.1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树型和树冠,复壮树势。
13.2 定型修剪:适用于幼龄茶园。茶树一足龄开始,每年“春分”至“清明”间进行,连续二年。第一次离地面
13.3 轻修剪:适用于投产茶园。于“春分”至“清明”间进行,剪去树冠上的秋梢和部分夏梢,深度为
13.4 深修剪:又称回头剪,隔几年进行一次,剪去树冠上部
13.5 重修剪:适用于半衰老或未老先衰茶园或受冻较重茶园。一般剪去树冠高度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或以剪去冻死枝为度,保留骨干架枝。受冻茶园春茶前进行,其他茶园提倡在春茶后进行。
13.6 台刈:适用于衰老茶园或冻害、病虫危害严重的茶园。一般离地面
13.7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
13.8 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提倡使用波尔多液冲枝干,以防止苔藓和剪口病毒感染。
14 茶叶采摘
14.1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种茶类对鲜叶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分批合理采摘。
14.2 幼龄茶园以养为主,以采代剪,打顶养侧,采大留小,采养结合。
14.3 投产茶园以采为主,留养结合。提倡春茶前期留鱼叶,后勤留一叶,夏茶留叶,秋茶轻采。采净对夹叶。
14.4 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均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
14.5 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提倡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鲜叶、茶树和土壤。
14.6 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切忌用塑料编织袋。
14.7 采下的鲜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质变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无公害茶园宜使用的肥料
表A.1
|
分类 |
名称 |
简介 |
|
农家肥料 |
1堆肥 2沤肥 3家畜粪尿 4厩肥 5绿肥 6沼肥 7秸杆 8泥肥 9饼肥 |
以各类秸杆、落叶、人畜粪便堆制而成 堆肥的原料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发酵而成 猪、羊、马、鸡、鸭等畜禽的排泄物 猪、羊、马、鸡、鸭等畜禽的粪尿与秸杆垫料堆成 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 沼气池中的液体或残渣 作物秸杆 未经污染的河泥、塘泥、沟泥等 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花生饼等 |
|
商品肥料 |
1商品有机肥 2腐殖酸类肥料 3微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 固氮菌肥料 磷细菌肥料 硅酸盐细菌肥料 复合微生物肥 4有机无机复合肥 5化学和矿物肥料 氮肥 磷肥 钾肥 钙肥 硫肥 镁肥 微量元素肥料 复合肥 6叶面肥料 7茶树专用肥 |
以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为原料加工而成 泥炭、褐炭、风化煤等含腐殖酸类物质的肥料 能在豆科作物上形成根瘤菌的肥料 含有自生固氮菌、联合固氮菌的肥料 含有磷细菌、解磷真菌、菌根菌剂的肥料 含有硅酸盐细菌、其他解钾微生物制剂 含有二种以上有益微生物,它们之间互不拮抗的微生物制剂 有机肥、化学肥料或(和)矿物源肥料得合而成的肥料 尿素、碳酸氢氨、硫酸铵 磷矿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 硫酸钾、氯化钾 生石灰、熟石灰、过磷酸钙 硫酸铵、石膏、硫磺、过磷酸钙 硫酸镁、白云石、钙镁磷肥 含有铜、铁、锰、锌、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 二元、三元复合肥 含各种营养成分,喷施于植物叶片的肥料 根据茶树营养特性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茶树专用的各类肥料 |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表B.1
|
病虫害名称 |
防治指标 |
防治适期 |
推荐使用药剂 |
|
茶尺蠖 |
成龄投产茶园;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
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应掌握在1龄~2龄幼虫期,喷施化学农药和植物源农药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 |
茶尺蠖病毒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联苯菊酯、氯氰菊酯、赛丹、溴氰菊酯、除虫脲 |
|
茶黑毒蛾 |
第一代幼虫量每平方米4头以上;第二代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
3龄前幼虫期 |
Bt制剂、苦参碱、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敌敌畏、联苯菊酯、除虫脲 |
|
假眼小绿叶蝉 |
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 |
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80%以上 |
白僵菌制剂、鱼藤酮、吡虫啉、赛丹、杀螟丹、联苯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
|
茶橙瘿螨 |
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头~4头,或指数值6~8 |
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 |
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 |
|
茶丽纹象甲 |
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 |
成虫出土盛末期 |
白僵菌、杀螟丹、联苯菊酯 |
|
茶毛虫 |
百从卵块5个以上 |
3龄前幼虫期 |
茶毛虫病毒制剂、Bt制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敌敌畏、除虫脲 |
|
黑刺粉虱 |
小叶种2头/叶,大叶种4头/叶~7头/叶 |
卵孵化盛末期 |
辛硫磷、吡虫啉、粉虱真菌 |
|
茶蚜 |
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 |
发生高峰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
吡虫啉、辛硫磷、溴氰菊酯 |
|
茶小卷叶蛾 |
1、2代,采摘前,每米茶丛幼虫数8头以上;3代-4代每平方米幼虫旦15头以上 |
1、2龄幼虫期 |
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 |
|
茶细蛾 |
百芽梢有虫7头以上 |
潜叶、卷边期(1龄-3龄幼虫期 |
苦参碱、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 |
|
茶刺蛾 |
每平方米幼虫数幼龄茶园10头,成龄茶园15头 |
2、3龄幼虫期 |
参照茶尺蠖 |
|
茶芽枯病 |
叶罹病率4%~6% |
春茶初期,老叶发病率4%~6%时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 |
表B1(完)
|
病虫害名称 |
防治指标 |
防治适期 |
推荐使用药剂 |
|
茶白星病 |
叶罹病率6% |
春茶期,气温在16℃~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 |
|
茶饼病 |
芽梢罹病率35% |
春、秋季发病期,5天中有3天上午日照<3小时,或降雨量>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多抗霉素、百菌清 |
|
茶云纹叶枯病 |
叶罹病率44%;成老叶罹病率10%~15% |
6月、8月至9月发生盛期,气温>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 |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表C.1
|
农药品种 |
使用剂量g(ml) |
稀释倍数 |
安全间隔期(天) |
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
|
80%敌敌畏乳油 |
75~100 |
800~1000 |
6 |
喷雾1次 |
|
35%赛丹乳油 |
75 |
1000 |
7 |
喷雾1次 |
|
40%乐果乳油 |
50~75 |
1000~1500 |
10 |
喷雾1次 |
|
50%辛硫磷乳油 |
50~75 |
1000~1500 |
3~5 |
喷雾1次 |
|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
12.5~20 |
4000~6000 |
5 |
喷雾1次 |
|
2.5%联苯菊酯乳油 |
12.5~25 |
3000~-6000 |
6 |
喷雾1次 |
|
10%氯氰菊酯乳油 |
12.5~20 |
4000~6000 |
7 |
喷雾1次 |
|
2.5%溴氰菊酯乳油 |
12.5~20 |
4000~6000 |
5 |
喷雾1次 |
|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
20-30 |
3000~4000 |
7~10 |
喷雾1次 |
|
98%巴丹可溶性粉剂 |
50~75 |
1000~2000 |
7 |
喷雾1次 |
|
15%速螨酮乳油 |
20~25 |
3000~4000 |
7 |
喷雾1次 |
|
20%四螨嗪悬浮剂 |
50~75 |
1000 |
|
喷雾1次 |
|
0.36%苦参碱乳油 |
75 |
1000 |
|
喷雾 |
|
2.5%鱼藤酮乳油 |
150~250 |
300~500 |
7 |
喷雾 |
|
20%除虫脲悬浮剂 |
20 |
2000 |
7~10 |
喷雾1次 |
|
99.1%敌死虫 |
200 |
200 |
|
喷雾1次 |
|
Bt制剂(1600国际单位) |
75 |
1000 |
|
喷雾1次 |
|
茶尺蠖病毒制剂(0.2亿PIB/ML) |
50 |
1000 |
|
喷雾1次 |
|
茶毛虫病毒制剂(0.2亿PIB/ML) |
50 |
1000 |
|
喷雾1次 |
|
白僵菌制剂(100亿孢子/g) |
100 |
500 |
|
喷雾1次 |
|
粉虱真菌制剂(10亿孢子/g) |
100 |
200 |
|
喷雾1次 |
|
20%克芜踪水剂 |
200 |
200 |
|
定向喷雾 |
|
41%草甘膦水剂 |
150~200 |
150 |
|
定向喷雾 |
|
45%晶体石硫合剂 |
300~500 |
150~200 |
采摘期不宜使用 |
喷雾 |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0.6%) |
75000 |
|
采摘期不宜使用 |
喷雾 |
|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
75-100 |
800~1000 |
10 |
喷雾 |
|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
50~75 |
1000~1500 |
10 |
喷雾 |
|
注:A表示暂参照的标准. |
||||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胶南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胶南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包括胶南市海青、大场、张家楼、藏南、灵山卫等镇、街道办事处一带的珠山、铁山和藏马山山脉,共12个镇、街道,163个村,茶园面积3万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至120°11',北纬35°35'至36°08'。胶南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见图D.1。
图D.1 胶南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