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青岛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2010-2012)》的通知(青农委发〔2009〕99号)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文件
青农委发〔2009〕99号
关于印发《青岛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
生产规划(2010-2012)》的通知
各区、市农业(林、发)局,委属相关单位:
《青岛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2010-2012)》(以下简称《规划》),已经专家评审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鲁政办发[2009]84号)的精神和要求,加快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各区市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大力推进辖区内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委属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把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与日常业务开展充分结合起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市农委将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组织考核。
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青岛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
(2010~201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鲁政办发[2009]84号)以及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意见》(鲁农质监字[2009]8号)精神,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安全,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青岛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2010~2012)》。
一、基本情况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行政区划包括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黄岛、城阳7个区和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5个县级市,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61.56万人。其中,农村地区包括崂山、黄岛、城阳3个区和5个县级市,涉及129个镇(街道)、6757个村庄,现有耕地总面积619.28万亩,农村总人口478.06万人。近年来,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2008年的农业总产值达到148.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9元,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2亿美元。
(一)瓜菜果茶食用菌生产情况。瓜菜、果茶和食用菌作为青岛地区农村优势主导产业,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极为重视,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重点扶持,使上述产业得到稳定发展。2008年,蔬菜、果品、茶叶和食用菌总产量分别达到612万吨、109.13万吨、3300吨和20万吨。
1、瓜菜。青岛地区瓜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城阳区和五市,以沽河沿岸流域19个乡镇种植最为广泛,蔬菜种植种类以大众菜为主、精细菜和特种蔬菜等为辅,从品种上可分上千种。2008年全市瓜菜播种面积194.5万亩,年产量612万吨。其中,露地栽培139.8万亩,年产量361.9万吨;设施栽培全市播种面积54.7万亩,年产量250.1万吨(其中,日光温室7.3万亩,年产量55.6万吨;塑料大棚20.5万亩,年产量89.9万吨;中小拱棚26.9万亩,年产量104.6万吨)。
2、果品。青岛地区水果生产区域相对集中于平度、莱西、胶南、胶州四市,树种分布区域优势明显、特点突出,主栽树种为苹果、梨、桃和葡萄,基本形成了四主产市以苹果、梨、桃、葡萄等大宗水果为主,崂山、城阳近郊则以樱桃、杏、草莓等小水果为主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市果品种植面积106.92万亩,产量109.13万吨,产值24.23亿元,果业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3、茶叶。青岛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茶叶适栽区域很多,形成以崂山山脉为主的崂山茶系列和以珠山山脉为主的胶南茶系列,种植区域以胶南、即墨、胶州三市和崂山、城阳、黄岛三区为主,平度、莱西两市有少量种植。茶树主栽品种包括黄山群体种、鸠坑种和少量无性系优良品种。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9.4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7.03万亩,拥有各类茶叶加工流通企业近300家,茶叶年总产量达到3300余吨,茶叶总产值3.68亿元,以“崂山茶”、“胶南绿茶”、“鳌福茶”等为代表的青岛茶叶品牌价值和升值潜力备受瞩目。
4、食用菌。青岛地区食用菌产业在“十五”期间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平度古岘平菇生产区、胶南大村香菇、木耳生产区和理务关林下珍稀菇生产区、胶州胶东珍稀菇种生产区等规模和特色较为突出的食用菌专业生产区。据统计,2008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11亿元。目前,全市食用菌专业户达到3万余户,从业人数8万多人,食用菌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情况。近年来,通过开展“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创建活动,以及把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列为市办实事,有效促进了本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到2008年底,全市已制定、推广地方农业质量标准74项、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82项;建成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73处、国家级无公害生产基地县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0处,标准化示范带动面积达到157万亩。
1、瓜菜。作为全国蔬菜出口重要地区之一,青岛瓜菜生产具有较强的外向型特点,标准化生产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通过2007年在全市启动“百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项目建设,已在沽河沿岸流域19个乡镇建成了90万亩优质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区,2009年底将建成100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并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
2、果品。本地区主栽果品树种的苹果、梨、葡萄成熟期相对长,易套袋和实施标准化管理,占到果品种植总面积的74.64%。据统计,虽然纳入现有市、县两级标准化管理的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26.51万亩,仅占到总面积的24.79%,但果品标准化面积实际可占到总面积的60%以上。
3、茶叶。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对茶叶实施地理产品保护、鼓励茶叶加工企业实施“龙头+基地+农户”管理模式以及开展“三品”认证等措施,本地区茶叶生产的标准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全市茶叶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80万亩,占到总面积的82.97%。
4、食用菌。本地区食用菌生产布局趋向明显,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分散、家庭式食用菌生产模式逐步向基地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据统计,全市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面积已达到154.37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8.59%。
(三)瓜菜果茶食用菌品牌培育情况。目前,青岛地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总数272个,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36个,品牌农产品年生产能力近100万吨。
1、瓜菜。通过“三品”认证的瓜菜产品总数75个,产品及原料基地面积38.65万亩,占到播种面积的19.9%;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个,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等品牌蔬菜,以其独特品质享誉省内外。
2、果品。通过“三品”认证的果品产品数量29个,产品及原料基地面积14.22万亩,占到栽培面积的13.3%;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2个。
3、茶叶。2007年通过“三品”认证的茶叶产品数量42个,原料基地面积1.42万亩,占到种植面积的15%。
4、食用菌。通过“三品”认证的食用菌产品总数4个,原料种植面积52.90万平方米,占食用菌种植面积的13.2%;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个。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安全,促进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为主线,通过政府引导和龙头带动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三品”认证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瓜菜果茶食用菌产业,全面提升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出的思路,根据瓜菜、果茶、食用菌等不同作物的种植特点,实施多形式的带动示范,发展适合当地优势和特点的标准化生产。
2、区域布局的原则。根据我市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区域特点,规划、建立不同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发展名优特产品。在五市沿沽河流域重点发展瓜菜、水果标准化、“三品”生产基地;在胶南、即墨、胶州三市及三区山岭地区重点发展茶叶标准化、“三品”生产基地;在胶南、胶州、平度三市重点发展以规模化种植为主的食用菌标准化、“三品”生产基地。
3、技术先导的原则。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在于组织农民按规范进行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为此,必须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制定和实施力度,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
4、政策引导的原则。把财政支农项目与标准化、“三品”生产充分结合,通过给予政策、资金等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发挥其资金和技术资源优势,以“龙头+基地+农户”或龙头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实现基地生产等多种方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目标任务和推进计划
(一)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2年底,基本实现瓜菜果茶食用菌地方质量标准的系列化、配套化,主要作物(品种)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制定和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瓜菜果茶食用菌主要产区实现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地瓜菜、果品、茶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面积分别达到144万亩、78万亩、8.95万亩(含新增)、500万平方米(含新增);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瓜菜果茶食用菌基地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二)具体目标
1、瓜菜。到2012年底,主要瓜菜品种生产技术标准、规程、操作规范制定和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标可依。重点培育两处蔬菜种苗育繁中心,蔬菜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瓜菜标准化生产面积稳定在144万亩,其中,实施百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项目,沿沽河流域建成绿色或有机安全优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鼓励、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批发市场建设紧密型生产基地,形成、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瓜菜生产基地100万亩,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建成一批镇级蔬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室。
2、果品。到2012年底,主要果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规程、操作规范制定和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标可依。结合实施百万亩果茶花卉示范区建设项目,以规模1000亩以上的集中种植区为规划起点,果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8万亩,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3、茶叶。到2012年底,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规程、操作规范制定和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标可依。通过实施茶叶示范区建设,全市投产茶园面积达到8万亩,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4、食用菌。到2012年底,主要食用菌品种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规程、操作规范制定和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标可依。计划每年新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50万平方米,到2012年底全市食用菌总面积达到55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500万平方米,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三)区域布局
1、瓜菜。到2012年底全市瓜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44万亩,具体区域布局:
(1)沽河沿岸流域百万亩蔬菜示范区。共100万亩,包括莱西马连庄、日庄、孙受、院上、店埠等镇,共25万亩;平度南村、仁兆、古岘、张戈庄、郭庄等镇,共32万亩;即墨刘家庄、移风店、七级等镇,共17万亩;胶州胶莱、李哥庄、胶东、胶西、里岔等镇,共23万亩;胶南王台镇,共3万亩。
(2)瓜类专业生产区。共10万亩,包括平度明村、白埠、门村等镇(西瓜8万亩)、莱西马连庄、河头店等镇(甜瓜2万亩)。
(3)出口蔬菜专业生产区。共50万亩,包括胶州胶莱、胶西马铃薯专业生产区10万亩;即墨移风甘蓝专业生产区5万亩;平度古岘、仁兆、云山、姜格庄大蒜专业生产区12万亩,古岘、仁兆、城关、李园大姜专业生产区5万亩,古岘、仁兆、郭庄、张戈庄圆葱5万亩;莱西店埠、院上胡萝卜3万亩、大蒜3.5万亩、香芋1.5万亩;胶南王台、平度南村、莱西店埠、孙受、即墨刘家庄、移风设施蔬菜专业生产区5万亩。
2、果品。果品示范区的建设主要包括苹果、梨、桃、葡萄、樱桃、蓝莓等树种,共78万亩,具体区域布局:
(1)以平度、莱西、胶南、胶州为主的苹果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平度、莱西北部接壤的平度—莱西东北山区和胶南市的大珠山区一带,包括莱西马连庄、南墅、河头店、日庄、武备、孙受,平度旧店、大田、祝沟、崔召、云山,胶南张家楼、泊里、理务关、宝山、海青,胶州铺集、洋河、九龙等镇(街道)。
(2)以胶南、莱西为主的梨优势区域。包括莱西南墅、日庄、河头店,胶南泊里、藏南、理务关、滨海办事处,平度蓼兰、张戈庄等镇(街道)。
(3)以平度、莱西、胶州、即墨和城阳为主的葡萄优势区域。包括平度大泽山、店子,莱西南墅、武备、孙受,胶州胶北、洋河,即墨温泉,城阳惜福镇、夏庄等镇(街道)。
(4)以胶州、胶南、城阳、崂山为主的桃优势区域。包括胶州胶北、南关、铺集、马店,胶南黄山,城阳夏庄、惜福镇,崂山北宅等镇(街道)。
(5)以平度、胶南、城阳、崂山为主的樱桃生产区域。包括以平度云山,胶南张家楼、铁山街道办事处为主的甜樱桃生产专业镇和以城阳夏庄、惜福镇、崂山北宅为主的中国樱桃专业镇。
(6)以胶南、即墨、平度为主的蓝莓生产区域。包括胶南张家楼、藏南、宝山,即墨移风,平度旧店等镇(街道)。
(7)以城阳惜福镇为主的杏产区。
3、茶叶。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8.95万亩,建设茶叶专业镇13处。包括胶南海青、大村、张家楼、铁山、六汪、理务关、灵山卫、藏南等8个镇,崂山王哥庄街道,即墨温泉、鳌山卫、丰城3个镇,城阳惜福镇1个街道。
4、食用菌。到2012年全市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如下:
(1)胶南市食用菌产业区。包括理务关镇林地仿野生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大村镇、六汪镇、胶河经济区林地黑木耳、香菇生产基地,大场镇、海青镇平菇生产基地以及珠海、珠山街道特色食用菌四大基地。
(2)胶州市食用菌产业区。以胶东、南关、北关等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种类也由以前单一种植平菇发展到香菇、金针菇、茶树菇、灵芝等十几个品种。
(3)平度市食用菌产业区。以古岘、张戈庄、城关、祝沟、南村等镇食用菌种植为主,主要栽培品种包括平菇、香菇等。
(四)年度推进计划
按照鲁农质监字[2009]8号确定的进度要求,确定以下年度推进计划:
1、瓜菜
(1)2010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05万亩,其中新增18.3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平度市4万亩,胶南市3万亩,胶州市4万亩,莱西市3万亩,即墨市4万亩,城阳区0.3万亩。
(2)2011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24万亩,其中新增19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平度市6万亩,胶南市3万亩,胶州市5万亩,莱西市3万亩,即墨市1.5万亩,城阳区0.5万亩。
(3)2012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44万亩,其中新增20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平度市7万亩,胶南市3万亩,胶州市5万亩,莱西市4万亩,城阳区1万亩。
2、果品
(1)2010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44万亩,其中新增17.5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平度市5万亩,莱西市5万亩,胶南市3万亩,胶州市3万亩,即墨市1万亩,城阳区0.5万亩。
(2)2011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2万亩,其中新增18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平度市8万亩,胶南市2万亩,胶州市2万亩,莱西市5万亩,即墨市0.70万亩,城阳区0.3万亩。
(3)2012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8万亩,其中新增16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平度市6万亩,胶南市3万亩,胶州市1万亩,莱西市6万亩。
3、茶叶
(1)2010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31万亩,其中新增0.51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胶南市0.2万亩,胶州市0.05万亩,莱西市0.01万亩,即墨市0.19万亩,崂山区0.06万亩。
(2)2011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79万亩,其中新增0.48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平度市0.05万亩,胶南市0.2万亩,胶州市0.02万亩,莱西市0.01万亩,即墨市0.14万亩,崂山区0.06万亩。
(3)2012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95万亩,其中新增0.16万亩。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胶南市0.10万亩,崂山区0.06万亩。
4、食用菌
(1)2010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3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155.
(2)2011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412万平方米,其中新增82万平方米。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胶南市67万平方米,胶州市10万平方米,即墨市
(3)2012年,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88万平方米。新增的标准化面积中,胶南市67万平方米,胶州市14万平方米,即墨市0.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按照目标市场要求,跟踪国内外有关农产品标准发展,收集整理我市农产品主要出口国或组织的有关农产品标准,收集国家和行业有关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并开展对照研究,及时参照引用。以瓜菜、果品、茶叶、食用菌为重点,分别制定地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地环境标准,确保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互衔接配套。计划市级每年组织10项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到2012年新制(修)订和推广瓜菜果茶食用菌地方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40项。
(二)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健全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继续在全市实施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制度,确保高毒高残农药销售去向可追溯和动态监管。扎实推进农药市场清理整顿,强化对瓜菜果茶食用菌主产区农药经营的巡回检查,对高毒高残农药的违规经营坚决依法查处。同时,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业投入品定点专供制度,做到:种子统一供应、药肥统一配方、植保统一管理、病虫害统一防治,药物残留和重金属统一检测,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继续实施市财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的快速推进。在基地建设中,重点实施以二维QR码或信息条形码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设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并达到省级标准化基地的“十有”标准。到2012年底,计划新创建10处省级、100处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名特优农产品创建活动,重点加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力度,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注册农产品商标,以订单形式发展规模农业、“三品”生产基地,推动瓜菜果茶食用菌认证和包装标识上市,促进瓜菜果茶食用菌产业走向品牌发展之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五)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在进一步提升市、县两级农产品质检能力基础上,加快推进瓜菜果茶食用菌主产区镇级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室建设,实行基地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制度。同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扩大监测范围和产品种类,把瓜菜果茶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
(六)强化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借助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培训班、科技联户、送科技下乡等形式,以及印发农民群众能够看得懂、说得清的明白纸、宣传册、挂图等各种材料,组织各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瓜菜果茶食用菌种养户、生产经营企业人员进行无公害生产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病虫害防治等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农民群众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手段进一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农委成立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农委农产品质量管理处牵头,委相关处室、站参加,统筹负责和协调全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的推进和实施。各区市也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有关项目和技术力量,保证各项措施到位,确保各项规划内容按计划推进和实施。同时,把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纳入市对区市、区市对镇(街道)、镇(街道)对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把各项目标逐级落实到位。
(二)加强工作督导。市农委将不定期组织专家对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并列入年终考核范围。各区市也要加强督导,督促各项工作措施到位,完成标准化生产、“三品”认证各项目标任务。
(三)加强政策支持。市农委将整合有关财政支农项目,支持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各区市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基地水电路、集约化育苗、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运保鲜等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确保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按计划推进并切实取得实效。
|
主题词:农业标准化 生产规程 通知 |
|
报:山东省农业厅。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