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二月)
近年来,青岛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1号文件和国家、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各项部署,以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狠抓源头监管和质量控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有效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稳步提升。
一、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监管责任。成立了由农委分管领导任组长、11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小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并印发了《2012年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实施方案》,通过市与区市、区市与镇(街道)、镇(街道)与基地(企业、市场)层层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进一步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市委对各区市的年度目标考核已把区市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情况列为重要考核指标。
2、全力推进镇(街道)监管机构建设。把乡镇监管机构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2012年底完成乡镇监管机构建设。由于2012年12月份国务院批复我市区市行政区划调整,我委迅速组织制定了新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方案,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多方协调努力,市编办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市委1号文件精神,加快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项目建设。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用于“科技
4、积极推行农药管理两项制度建设。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组织召开了农药管理“两项制度”调度工作会议,对“两项制度”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和责任落实。全市在推行农药销售挂牌制度、农资进销货台帐制度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农药市场准入备案管理办法》,组织了农药备案制度培训班,与农药经营单位逐一签订了《农药市场准入备案责任承诺书》,农药备案实现了全市辖区全覆盖,备案1158个品种,1882个产品。全市高毒农药经营实现了有限制、能控制、可追溯。
5、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以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为主体的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落实《青岛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推进以“五化”(基地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检测制度化、产品无害化)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基地建设。年内全市制修订19项地方农业标准;新规范建设了40处“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全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县)项目达到13处。同时继续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制度,累计印发《青岛市“三品一标”生产记录手册》2万余册,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档案建立率达到95%以上。
6、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管理工作。一是开展了“三品一标”保真打假护农行动。组织对我市的“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和市场(超市、农贸市场)销售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累计检查“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企业)155处,查验产品证书586张;二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专项检查”行动。结合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专项检查。检查期间,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图书1000余册;检查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00个;检查农贸市场贴有无公害认证标志的产品109个;三是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工作。印发《青岛市2012年“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下发至所有“三品一标”基地,基地负责人并100%签订承诺书,有效保证了生产基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四是稳步推进“三品一标”发展,确保认证数量、规模、质量同步提高。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7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5个。组织 6家“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参加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4家企业的产品荣获绿博会“畅销产品奖”。
7、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制定《2012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施方案》,按照“重点领域、重点季节、重点产品”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格局,进一步完善例行监测制度,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地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一是配合完成农业部4次例行监测。二是配合完成省厅3次蔬菜产品例行监测、亚沙会抽检、监督抽检和韭菜产品专项抽检。三是组织开展了节假日农产品监督检测和全市设施蔬菜、韭菜、食用菌、茶叶、苹果、大白菜、芹菜的专项监测,累计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等样品共计2523批次,合格率97.8%。
8、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按照农业部和省厅的统一部署,为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出成果、见实效,我委组织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重点组织对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果茶质量安全、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肥料质量、农药市场监管、农作物种子质量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整治,并组织对基层区市专项整治情况开展了2次专项督查。通过全年的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了协调合作、检打联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升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年内,全市累计出动质管、执法人员6010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3716处次,查处问题单位514个,规范整改率达到100%。
9、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根据《青岛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农业部、省农业厅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部署要求,我委组织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了及时修订。同时密切关注网络和媒体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舆情信息。2012年4月,针对有关媒体报道的我市食用菌含甲醛和烟台地区苹果套药袋的问题,我委迅速反应、积极应对,第一时间进行舆情处置,并立即组织对全市食用菌和苹果主产区的生产基地进行了专项抽检,共抽检食用菌样品8批次、苹果样品16批次,出具有效数据1040个,合格率均为100%。
二、2013年工作打算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强化科学监管,夯实基层基础,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部署,以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为目标,全力组织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工程”,组织调研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提升源头控制、过程监管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1、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严格落实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制度,加强定点经营单位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购销台账、专人专管等五项制度,推行连锁配送,实行挂牌经营和动态监管,严把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流向,实行农药可追溯管理。坚持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执法检查为手段,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活动,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农资质量抽检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冒伪劣、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杜绝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基本解决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基地使用违禁农药问题。
2、加强高端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工作。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把标准化生产理念贯穿到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加大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强化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实现品牌农业快速发展。
3、规范“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从推行“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集约化生产、健全基地生产记录档案、建立农产品快速检测点等方面入手,规范建设一批具有标准化示范带动作用的“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以生产技术规程为主体的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体系。
4、强化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的监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区市两级农产品质检能力,推进镇、村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室建设,延伸检测网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格局,实施例行监测制度,扩大监测范围和产品种类,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蔬菜、水果、茶叶基地农产品市级以上监测覆盖面超过80%。
5、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拓展完善各区市监管平台服务功能,建立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监测预警、溯源追踪、协同监察、统计分析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6、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结合科技下乡,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和咨询、专题讲座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有关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知识,不断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消费安全感,努力营造安全生产、放心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提升。
7、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制定并细化各项重点工作目标,建立目标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有效管理、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杜绝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以生产记录统一登记制度、二维QR码或信息条形码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市(县)。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的部署,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