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合作社

——夏津探索农村党建新模式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破解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夏津县打破传统,按照区域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在蓬勃发展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党组织,依托合作社的发展,把党建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把党建和农村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
  “支部+合作社”,就是农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或者是产业链上建支部,发挥支部的政治引领、协调服务、组织发动等作用。这一新型党组织设置模式,实现了富民兴社强村的多赢效果。
  ◆组建    党支部覆盖全县154个合作社
  在夏津县,上了年纪的农民还自称“社员”,这个颇具历史回味的称呼,来源于“人民公社”;而今,这一称呼再次被农民拾起,它的来源则是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
  “之所以在农民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关键在于党建出现了‘真空’。”夏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员办公室主任张俊臣介绍。据统计,该县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1071个,范围涵盖种植养殖、生产资料购销、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科技推广等20多个行业,覆盖全县256个社区(村),7万农户入社,社员13万,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33%。如此一个面广量大的组织没有党组织的覆盖,不能不说是党建的一个“真空”。
  更重要的是,现在按照地域设置的党组织模式,缺乏一个“同生产、共劳动”的组织把“志趣相投”和需求一样的党员编组在一起,以至于出现了“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指党费),各种各的地,各赚各的钱”的说法。而合作社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点。
  夏津县看准了农民合作社这一党建载体,结合“建组织、扩覆盖”活动,在农村基层推行“支部+合作社”党建模式,以单独组建、村社联建、设置党小组和选派党建指导员帮建等方式,把党组织及时融入产业发展。在全县符合条件的154个合作社,全部建立党组织,并选派了120名机关党员干部到合作社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对不具备组建条件的选派了80名党建指导员,帮助开展党的活动。
    ◆引领    “双带双育”带领群众致富
  “合作社本身作为经济组织,缺乏政治引领的作用。”夏津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文栋说。“同时,合作社流转土地怎么协调?申请上级部门扶持怎么办?内部规范怎么做?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组织来引导。党支部正好能承担这个‘使命’。”
  在香赵庄镇纸房头村的瑞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大门口的口号非常醒目:“发展高效农业,带领群众致富”。合作社能办起来,全靠党支部的引领。该村水土条件不错,但祖祖辈辈没有种菜的习惯,粮棉效益不高,村民收入增长困难。2012年,村支书王健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流转土地100亩,成立了合作社,建了27个大棚,种起了果蔬。为解决群众的资金困难,还申请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
  建立党组织容易,关键是如何发挥作用?围绕这一目的,夏津实施了“双带双育”工程,即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对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和技能培育,结合党员社员特点设立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双带”岗1000个,有效扶持近4万户社员;组织100名优秀合作社党组织负责人赴外地考察学习,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发放《推行“支部+合作社”党建模式一本通》1100余册,培训农民党员2万余人次。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农民合作社服务窗口;县供销社组建了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设立了资金互助基金;同时组建了40人的合作社专家服务团,指导30多个合作社农副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认证和无公害认证。
  根据调查分析,全县154个运行良好的合作社都建立了党支部,并且党支部在合作社生产经营、社员培训、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效应    党支部+合作社赢得1+1>2
  银城街道淡官屯村着实让附近村庄“眼红”了一把。他们村今年年初清挖了田间排水沟2000米,修固了桥涵5座,且灌溉用电全费……算下来10万元的花销,放在别的村是个难题,可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孟庆雨那里不算难事。早在2008年,孟庆雨就成立了德农棉花农民合作社,全村村民都入了社,1000亩土地流转出来,给银星种业有限公司进行棉花、小麦育种。除了村民每亩每年增收200元外,每年还有5万多元的集体红利,村支部也就有了办集体公益事业的底气。
  “支部+合作社,不是党组织简单的进入、叠加,贴个党组织的标签;而是党组织要“加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因此在效应方面也不只是双赢,而是多赢。”夏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刚介绍。通过支部+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优势,同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结合起来,迸发了“1+1>2效应”。
  “以前,咱们村支部主要精力耗费在计划生育、税费征收等几个挠头的难题上。现在,党支部首要问题是通过办合作社增加群众收入。”夏津县大姜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洪章介绍。2007年,杨洪章带领群众创办兴农蔬菜合作社。随后,合作社里建起了党支部,下设15个功能党小组,村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在党总支的引领下,合作社与天津黄瓜研究所合作,建起了全省著名的黄瓜育种基地,群众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姜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村……同时,合作社的发展,也使党总支发展优秀党员5名,壮大了党组织。
  据统计,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今年1—9月份,夏津县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30%以上,合作社农产品销售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9%,同比增长32%。30个社区(村)依托合作社实现了集体可持续增长,4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4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书记点评    农村党建要与富民高度融合 □中共夏津县委书记 王春利
  “党支部+合作社”,实现了农村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农村“党建”与“富民”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同时,也使得破解集体收入“空壳村”找到了突破口。
  “党支部+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位难”、“定位难”、“到位难”的问题,建立党组织,按区域与按产业结合起来,解决了地域设置党组织“一统就死”,产业设置党组织“一分就乱”的问题;把基层农村党组织从计生、收费为主要任务,引领到带领群众致富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组织难、教育管理难、发挥作用难的问题。
  “党支部+合作社”是一个发展趋势,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个科学、成熟的模式,就是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道路。(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