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菜之乡”到“鲁菜之都”有多远

从“鲁菜之乡”到“鲁菜之都”有多远
   

    □核心提示
  2013年9月份,对于烟台鲁菜颇具标志性意义:当月上旬,《烟台市创建“中国鲁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出炉,明确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拿下“中国鲁菜之都”称号。在9月22日,第五届中国(烟台)国际美食节在烟台市福山区举行,更是表明了鲁菜之乡打造鲁菜之都的决心。不过,记者采访发现,要实现从“乡”到“都”的跨越,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乡”更多是文化意义
  9月22日,第五届中国国际(烟台)美食节在烟台市福山区拉开帷幕,在当天,来自八大菜系的烹饪大师齐聚现场,进行厨艺大比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这些烹饪大师们大都已年逾古稀,在餐饮界封刀多年,为了参加这次盛会,他们特意从全国各地赶来。在这其中,福山作为‘中国鲁菜之乡’的号召力不容忽略。”对此,参与筹办此次美食节的福山区经信局局长周福成认为。
  据了解,福山有着悠久的烹饪历史和厚重的饮食文化底蕴。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济宁孔府菜作为鲁菜的“三大支柱”,早已被烹饪界所公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福山鲁菜的鼎盛时期,当时全国各地的厨师都来这边学习。”今年62岁的鲁菜大师李长茂说。1980年3月,原国家商业部在山东省举办了第一个“全国厨师进修班”,他当时担任进修班的班主任,肩负起30多个烹饪长短班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任务。
  由于在鲁菜方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1年8月,中国烹饪协会派出专家组赴福山区进行了专门考察和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福山厨师遍及海内外,享誉烹饪界,福山菜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对中国鲁菜起到了支柱作用”。经中国烹饪协会研究决定,批准冠名“山东烟台福山——鲁菜之乡”称号。
    或将带动餐饮业大提升
  实际上,针对上述状况,烟台市已下决心谋求改变。9月8日,《烟台市创建“中国鲁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弘扬鲁菜文化,推进鲁菜创新发展,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和档次,加快餐饮业发展,力争用3年时间,获得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国鲁菜之都’称号”。
  在打造餐饮文化品牌上,烟台也有不少可供借鉴的例子。“2010年,成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美食之都’称号,对本地餐饮业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成都的做法对烟台创建‘中国鲁菜之都’有启发意义。”9月22日下午,作为本届美食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烟台创建“中国鲁菜之都”高端研讨会也在福山区召开。在论坛上,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杜莉表示。
  据了解,2010年,成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为320.2亿元,到2011年,全市餐饮业零售额超过380亿元,2012年达到了409亿元,年均增长都超过18%。“对于烟台而言,成功申请这一称号,也将促进城市产业调整,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杜莉说。
  相比于成都,烟台全市2010年共有各类餐饮住宿企业19504个,从业人员逾20万人,当年实现零售额107.7亿元,这一数字到2012年增至172.18亿元。虽然增长幅度不慢,但总体规模仍有潜力挖掘。对此,烟台市商务局负责人也认为,按照计划,如果在3年时间内创建成“中国鲁菜之都”,将会对全市餐饮服务业有一个大的提升。
    既要“稳根基”,也应“走出去”
  有如此之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中国鲁菜之都”应如何创建?“烟台在创建过程中,必须重点打造特色餐饮产品和品牌,进一步挖掘和强化城市餐饮特色,丰富餐饮文化内涵。”杜莉建议。
  据了解,为配合“中国鲁菜之都”创建工作,烟台市同时制定了《关于创建“中国鲁菜之都”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相应区县分工配合,整合打造“中国鲁菜之都”龙头,辐射带动全市成为发展策略之一。
  根据意见,福山区重点突出鲁菜发源地的文化传统特色,芝罘区重点培育做强鲁菜名店和骨干企业,莱山区重点做足做大海鲜文章,其他县市区重点规范和完善地方菜。同时,积极发展鲁菜名店、特色店、大排档等面对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店,着力构建鲁菜特色美食街、社区小吃店等分布合理、集散适度的餐饮网络。
  不过,鲁菜扩张力不足也是目前业界比较普遍的一个观点。“目前,鲁菜餐饮品牌仅局限于北方。实施品牌战略,是打造‘中国鲁菜之都’的必然方向。走餐饮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要做到有形资源加创意利用、科学标准加文化内涵、产品品质加消费理念、品牌传播加市场战略四方面。”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赵建民认为。
  对此,烟台市也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让餐饮企业走出去”,鼓励特色餐饮企业到外地开设分店。根据要求,烟台市政府每年将从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加快餐饮业发展和“中国鲁菜之都”创建工作,各县市区也将给以相应支持。(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