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生态园:用智慧敲开宜居之门

中德生态园:用智慧敲开宜居之门

首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国际合作(EPIC)联席会议,日前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全国各地多个省市的商务部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中德青岛生态园、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天津武清商务区等国际双边合作生态园区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总结和推广青岛中德生态园等中外合作生态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是该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德生态园有何魅力,吸引人们观摩、学习?

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德生态园,北靠牧马山生态走廊,东临河洛埠水库,占地面积4826平方米,随处可见成荫绿树和清澈的小湖。

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德两国政府共同签署备忘录,确定“在中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此后,中德生态园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建设。

遥望园区内木制的建筑、竖起的风车和铺满屋顶的光伏太阳能板,生态气息扑面而来。走进体验展馆,人们能感受到,建设者们正用科技与智慧,演绎着一个关于未来的畅想,诠释着一个宜居幸福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生动范本。

引进先进理念 生成智慧城市

透明的园区道路下面分布着管道,不同颜色的管道代表着不同的能源;随体验者的脚步自动生成的“电子虚拟解说员”;商务洽谈时智能手机上会自动收到的电子名片;“会呼吸”的房子、“零排放”的建筑……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都将进入我们的生活。

“你看这盏灯,看似是电灯,其实是用光纤把太阳能引入室内,解决背光房间的照明问题。”中德生态园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先进的泛能网络将是园区内体现低碳的一大亮点,通过对能源的交易、调度、监管、云计算和分析,我们将实现对全部能源的最有效调度和使用。“在用能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变成产能者,进行能源的买卖——余能上网、网间交易和期货交易,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据推算,应用了泛能网的中德生态园万元GDP能耗为0.23吨标煤/万元,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综合节能率为50.7%,碳减排率为64.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让这些智能得以实现的,是一套包含了经济优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包容发展等4个方面的34条控制性指标和6条引导性指标体系。

高标准完成编制的系列指标体系,已于去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会上发布,不但在国际上通过了德国三大评估机构之一的德国TV  NORD技术监督协会认证,还成为国内唯一获评国家 “标准化合作示范园区”称号。

“通过国际间合作,将东西方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理念,最优秀的企业汇集于此,打造一个宜居、低碳的、具有示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社区。”中德生态园管委会主任赵士玉介绍说。

引进德国先进的生态设计理念,借鉴以包含人文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莱茵模式”以及涵盖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方面因素的第二代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德国DGNB体系,正是中德生态园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体现。

推进招商项目 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中德合作、中欧合作的平台和典范,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产业优势,让中德生态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目前,中德生态园正洽谈推进的各类招商项目达到60个。其中,外资项目42个,总投资约25亿美元;内资项目18个,总投资约250亿元人民币,项目内容涵盖了智能能源、绿色建材、绿色金融、高端制造业、高端教育及卫生等多个领域。

招商项目包括德国西门子与新奥集团在园区内合作建设的泛能网项目、德国戴姆勒与北汽福田合作的汽车服务项目、中德生态园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与德国能源中心及学院CECC共同投资建设的“德国建筑能源管理师”培训教育、与德国最大公立医院柏林医院在高端心血管医疗以及运动创伤康复等方面的合作、与德国郝斯特工业园在园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合作以及颇具德国风情的马术俱乐部和德国农庄等。

与招商同步,全球最大的“德国中心”项目也已开始筹备建设,“德国中心”将发挥德企业接待中心、商务中心、孵化器等作用成为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合作的桥梁。

除了德国,在生态园区建设方面居于国际前列的先进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中德生态园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通过国际间开展的广泛合作,推动国外先进的技术及应用在这里得到展示、推广,进一步促进和带动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高新技术及产业的聚集效应。”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中德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邢立志介绍说。

优化整体布局 建造幸福社区

展开中德生态园规划效果图,8块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依据其所在地形位置,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外观,中德生态园里的居住区就分布其中。

幸福社区作为园区的首期启动项目,将建设以“宜居绿岛、小镇生活”为主题的幸福宜居岛。为了秉持低碳绿色的生态理念,岩石区内是彻底的“无车区”。“住在这里的居民在社区里只能步行或骑自行车。”中德生态园有关工作人员说,虽然只能步行或骑车,但在设计时通过精确计算,可以保证每户居民在10分钟内步行至区块内的任意一处。    

在空间布局上,森林覆盖率超过35%,采用林下停车、地下停车的方式,提高园区土地容积率。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大型公共绿地、自然的漫步道,商业步行街区、国际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遍布居住区周边,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

园区还将设置远程医疗、安防控制系统等智能设备,对每个街坊实行封闭式管理,街坊之间由城市路网进行联系,形成“德国小镇”式的城市肌理,打造国际高端品质的幸福社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和功能布局规划,而是遵循生态发展为主线,对园区的整体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建设等进行协同优化。”中德生态园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Future Park(未来社区)——园区展馆的大屏幕向我们描绘了未来居住在这里的一家人的智能绿色的工作和生活。

这里的建设者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生态园还将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精彩和多样将在这里集中展现,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也将这里汇聚、交流、碰撞,改变着我们的未来生活。

“绿色发展的实施是开发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应当紧抓国家战略布局和趋势,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继续发挥其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理事长马秀红指出。

中德生态园大事记

2012年8月30日

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第15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德生态园受邀参加,中德生态园磋商机制层级提升,列入中德部长级磋商议题。

2012年4月23日

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中德工商峰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致辞,两次提到中德生态园,“首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商定的重点项目正在落实,中德生态园在青岛奠基”,“中德生态园是双方精心培育的利益共同体,将集中展示德国节能环保领域的先进理念、技术和产品,并对两国节能环保合作发挥示范作用。我们欢迎德方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投资,尽快组建中德生态园合资公司,推动生态园区建设早日取得新进展。”

2011年12月6日

中德生态园奠基仪式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11年1月6日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德工商界晚宴上发表《加深相互理解,实现合作共赢》的演讲,表示欢迎更多的德国企业来华投资,共同办好“中德生态园”等示范性项目。

2011年5月

2011年12月

2012年4月

中德生态园先后召开3次双边工作组会议。双边建立了司局级的定期磋商机制,为增强双边互信、研究解决中德生态园发展的重大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三季度计划召开第四次会议。

2012年2月3日

中德企业家座谈会在广州召开,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会议,听取了关于中德生态园进展情况的专题汇报。

2011年6月28日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德国,提到“去年两国已签署共同建立生态园合作协议,拟在中国青岛建立首个中德生态园,欢迎德方企业积极参与规划和建设”。

2010年7月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商务部与德国经济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双方确定“支持在中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

声音:生态园国际合作是开发区转型的切入点

加入WTO之后,随着政策优势的弱化,加上国际金融风暴的直接影响,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将生态园国际合作作为加快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保建设、促进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生态园国际合作应该按照党的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开发区”的要求开展。

为什么要坚持在国家级开发区内设立生态园国际合作?生态环保是当今全球发展的一大主题,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和节能环保国际合作已经得到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保建设与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明确提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走绿色增长、生态发展之路,着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深入开展节能环保国际合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这就为中外合作生态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一次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实力和地位的重新调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是看谁能跟上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当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深化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排头兵、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聚集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以及新时期产业发展的领军者,应该深入开展节能环保国际合作,以此为重要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美丽开发区”,在我国新时期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以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指导下,中外合作支持分别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建立了中德青岛生态园、中瑞镇江生态园、中奥苏通生态园,以园区形式与德国、瑞士、奥地利开展实质性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德青岛生态园、中瑞镇江生态园、中奥苏通生态园的建设证明,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在引进资金的同时还要引进所合作国家的生态标准、理念和规划,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通过这种合作真正让园区在未来转型升级过程中有回旋的余地。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园国际合作,要充分了解所合作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为园区打造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同时,我们也看到,生态园国际合作仍处在探索阶段,目前还尚无可供复制的成功模式,已有的合作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预见,生态园建设在未来的道路上还将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将仍然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