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农产品亟待区域整合

地标农产品亟待区域整合

 

    高、低两端的两种芹菜各唱各的戏,这种现状令人深思。从积极意义上说,他们带动了农民增收,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层次需求。但问题在于,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广大散户种植的芹菜,目前已有生产过剩、标准不一、品质下降之虞,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马家沟芹菜这个区域性蔬菜品牌的声誉。 
    
所谓地标农产品的价值,就在于以地域划定的方式,整合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使之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此,离不开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农产品得到维护,品牌价值和产业链的收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看来,马家沟芹菜在这方面还刚刚起步,核心产品已做得很好,但通过产业化带动区域内千家万户实现整体升级还亟待破题。周边区域散户的芹菜,在品质、生产规程、销售渠道、价格等方面,与正宗马芹不可同日而语。 
    
马家沟芹菜良莠混杂,当然要对市场进行规范治理,消除冒牌马芹的干扰。但这不是治本之策,只有行之有效的产业化运营,才能真正地保护和提升马家沟芹菜的区域品牌。我们也有过好想法,但现实难如人愿啊!马家沟芹菜产业园负责人修林武感慨地表示。截至目前,马家沟芹菜保护范围内真正按程序申报地理标志保护、接受机构抽检、产品张贴防伪标签的种植者寥寥无几,产业园曾尝试产业化合作模式,2008年时,琴岛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曾和周边芹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保护价为一块八一斤,但真正收获时,市场价到了两块八一斤,许多菜农转身把芹菜推到市场上卖了。 
    
应该说,这个案例充分折射出农业产业化运营的艰难步履,既反映了农民法律意识、合同观念的淡薄,也反映出经营组织在协调涉农利益上的困局:往往是 “零和博弈,少有共赢,不少农业合作社也因缺少分红制度等内部规范机制而流于形式,对农民生产者缺少吸引力。我们已不难窥见,农业产业化能否获得质变的要害所在:亟须建立起一条真正把龙头企业和农民生产者紧密联结的机制纽带、利益纽带。 
    
依靠对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以及对部分优质芹菜从生产到营销的精心运作,马家沟芹菜金牌芹菜形象已当之无愧。但一花独放不是春,当93个村庄 “保护范围内的芹菜,都搭上品牌大船扬帆远航、身价倍增时,马家沟芹菜这块金字招牌才算得上够分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家沟芹菜做好高端农业品牌文章,只算刚开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