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城镇化”重在抓住就业与民生
| “人的城镇化”重在抓住就业与民生 ——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 |
|
“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让小城镇成为新型农民的幸福家园。因此,只有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中心,把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落脚点,才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望。”谈起新型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这样说。 林峰海说,“人的城镇化”是工业化、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实现由“乡村”到“城镇”的转变,不仅仅是让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有居所,过得舒适、健康,更重要的是有就业,使他们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有了产业才有就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加大三产发展力度,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没有工业作支撑,城市就不可能聚集人口,只能是一座空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密不可分,只有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化才有土地和空间;城镇化与服务业更是密不可分,所谓“城市”,“城”是城镇、人口聚集的地方,而“市”则是市场、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只有人口聚集的地方才能形成消费需求。 林峰海认为,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重在提升城镇化品质,而不是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因此,一定要注重规划引领。高水平的规划能实现城市资产的增值,反之会造成贬值和浪费。在规划上要体现先进性,做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落后,要按照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原则搞好规划设计,体现系统性,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实现城市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 林峰海介绍,聊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着力加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和民生工程建设,确保进城农民有新居、有就业、有保障。聊城市将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范围,户口市民化,服务城市化,切实以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为落脚点,以解决农民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关系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抓手,通过产业园区与农村新型社区两区融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候鸟式”转向家门口就业。各县(市、区)乡镇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服务业,强大的产业支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聊城市135个乡镇(街道),2013年全部启动和实施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市农村新型社区总数已达到510个,其中仅2013年就新启动174个。目前,已形成了烟店、郑家镇轴承贸易加工,博平养老地产,沙镇蔬菜大棚种植,柳林镇文化旅游等一大批聚集辐射能力较强的交通枢纽型、商贸型、旅游带动型等特色小城镇。 |